圣人舜帝

子曰:舜其大知也与,舜好问而好察迩言。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。


孔子赞美舜帝,能够行中庸之道。而不能够明了中庸之道,不能够实行中庸之道的原因,一个是过之,一个是不及。那不过又能及是怎样的人呢?像舜帝就是能够行这个中庸之道的人。子曰:舜其大知也与!大知,有大智慧的人。舜一定是个有大智慧的人。是一个活动的口气,不是那么决定性的语气。加个与字,在文言造句法,也很合乎孔子圣人说话的那种,温厚的语气。舜帝的智慧体现在哪呢?


孔子说:舜好问而好察迩言。好问!舜帝他虽然做了天子,可是他好问,每一桩事情,他都要问问人家,深恐自己知道得不够透彻。 圣人知道,天下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,凭着自己一个人,不可能完全知道,完全明了。就像现在我们,不光读书,每天还要看网上的信息,电视里传播的信息,报纸上传播的信息,我们都要消化吸收。尽管这样,我们还是会漏掉一些信息。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,那就要问知道的人。有些事我们虽然知道,知道得不够详细,或者看问题的角度,思维的跨度,站的立场不同,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,想法。多问会更加丰富你的思维。多问,多听,多看,多想,才能对信息了解得更透彻,把握的更加准确。舜帝是圣人,他的思维跨度,格局足够大了吧,可是,他还要问,好问啊!谦虚,不耻下问。孔子也是圣人,子入太庙,每事问,孔子到周公庙里面,每一桩事情,他都要问。愈是有智慧的人,愈是好问。问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,讨论的过程,不太明晰的事情。通过问也许会更加清晰明了。也许正是因为好问,他才有那么大的智慧。我们一般人不好问,深怕自己问出来,被人家笑话,连这事情都不懂。我们这个心理,要不得,自己一个人的学问总是有限的,学学舜帝、孔子,学学圣人,多听多看多问多想。


舜帝除了好问,还好察迩言。郑康成的注解:迩,近也,近言而善,易以进人,察而行之也。在这里,迩是近,是浅近的意思,一种很浅近的言语。所谓浅近的言语,就是一般人听起来,很容易明了的言语,它也不是一个人,当时随便说出来的,这种言语,是从过去传下来的,叫做谚语。谚语就是,通常所说的成语。这些通俗的成语,往往含有,很好的道理在当中。舜帝,一方面好问很多事情,一方面去观察研究,人们常常说的那些很浅近的成语,谚语。他觉得这些言语很好,能发掘出很深刻的道理。这些言语是从过去传下来的,一般人都能耳熟能详。舜帝就拿这些言语,做为教化的一种工具。就借着这些浅近的,含有很好道理的言语,来教化一般人。


我们举一个例子吧,人们常说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这一般人都觉得像饮食一样,信口拈来,浅显的道理都懂,种了瓜,将来结的就是瓜;种了豆,将来就长出豆子来。那么舜帝为什么还要观察呢?他观察就是要观察这话里面,真正鲜为人知的本质含义,即中庸里面讲的大本,舜帝就是要找到这个大本,告诉人们一个更加深刻的道理。一句话,一个生物,一件事情,都有其根本,求其究竟就是大本,儒家学术也叫天命。佛法讲的因果。种瓜是因,得瓜就是果。种豆是因,得豆是果。儒家,没有讲因果,讲天命,一个意思。天命好不容易懂。孔子从十五岁而志于学,立志来求这个大学问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岁而知天命,可见这个知天命来之不易啊!我们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。知道我们为什么学圣人了吧!圣人是能通达大本的人,人格魅力最健全,心胸最宽广,思想跨度最大,能容纳全天下的一切。他总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,先知先觉,能想你所想,虑你所虑,忧你所忧,未雨绸缪!我们作为炎黄子孙,有幸站在圣人这个巨人的肩膀上,我们没理由不学习,不健全丰富自己。


隐恶而扬善。舜帝一方面好问、一方面察迩言。好问之中,有好事情、有不好的事情。好人好事,值得叫人家仿效,就把它宣扬出去,叫人家学习。那些不好的、犯罪的,恶人恶事,就隐藏起来,不要宣扬。察迩言呢?他经过观察分析之后,加以选择,那些好的谚语,他就深入开发研究,把更深层次的东西,展现给人们。那些,不完全合道的,恶的,就把它隐藏起来,不要宣扬。把善人善事宣扬出来。这个隐恶,我们知道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恶能隐住吗,能隐一时,隐不了一世。隐恶扬善,他也是一种教育方法,手段。中国一直主张从正面教育,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,性本善,引导人们向善。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分辨能力,知道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。对待善人善事我们要懂得从中学习,所谓见贤思齐;对待恶人恶事,自己要加以警示,警醒自己不要学它犯它。做老师、家长的有义务教导孩子,提高孩子的辨别认知能力,自律能力。我们一旦具备管好理自己,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,那些负面的人和事,都能变成正教的负面教材。自己认为不善的事情,他自己就规避掉了。但是,现实中这样的人,能像颜子一样,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很少,所以,这就是中国教育一直主张正面教育的原因。


隐恶扬善,圣人毛泽东就做的很好,毛泽东树立的雷锋,焦裕禄,等等好多模范人物。还有今天各行各业的进步人士,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,公众榜样更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。今天这个多媒体发达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,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这个世界,特别是名人,掌握国家公权力的公职人员,企业家,明星,等等,每一个公众人物都有一大堆粉丝,他们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会影响着自己的粉丝。你的善言善行,都会给这个社会增值正能量。相反,你的一个不善的言语行为,说不定就被哪个没有辨别能力的粉丝模仿了,无形中给这个社会带来负面效应。你的不善的言语行为,让有辨别能力的人离你而去,自己的公众形象受损。所以,名人更应该时刻铭记榜样的力量,严格要求自己,规范自己。做好粉丝的榜样,为社会和谐贡献榜样的力量。有人说我不是名人,我不用注意那么多。那你有家吧,有爸妈,有儿女吧,有亲戚朋友吧,希望每个有责任心的人,都做好自己,给身边的人做个榜样,哪怕是增添一些正能量也好!最起码你是阳光的,充满活力,充满希望的。尤其现在,网络这么发达,有点什么事,分分钟就都知道了。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曝光自己。随时随地你都可能被教育,或者充当教育者。我觉得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,知道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具备甄别能力,自律能力,自我提高能力、、、。这个透明的年代,大家能够互相学习,互相了解,互相监督,及时发现问题,纠正问题,解决问题。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美丽家园的建设,真的挺好。越是这样透明,我们每个公民家庭、社会责任就越重,因为你的每个言语行为都会为社会增加能量,希望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语行为,为社会增加正能量。在这里郑重的呼吁广大民众,特别是媒体自媒体传播者,编辑记者同志,明星,企业家们,做好自律,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论行为,思想引领方向,真正担负起正面引领作用,为人们能生活在健康氧吧里贡献一份力量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充值正能量。


舜帝通过隐恶而扬善,通过实际的善人善事,做教化的模范,收的效果就很大。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非常快。舜帝通过问,察迩言,把谚语作为一种教育工具,引领人们一心向善。这是舜帝的大智慧。无论办政治、办教育,果然像舜这样的话,你就得到舜的那种大智慧了。舜的那种大智慧,从哪儿出来的啊?从《中庸》讲的天命之谓性,我们人人天然而有的这个本性里面发出来的。我们只要学舜这样做的话,我们也能够从我们本性里面,发出这个大智慧。


在实行中庸之道方面,舜又是怎么个实行法子呢?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。端是当绪字讲,绪就是开头的意思,两端就是两头的意思。两头指的是什么呢?就是一般讲的两个极端。前面讲的不能够中庸的两个极端,一个是过之,一个是不及。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,这是不能行中庸之道的两个极端。贤者过之,不肖者不及也,是不能明了中庸之道的两个极端。知、愚、贤、不肖,都是两端。所谓执是什么呢?执就是用手把这个东西捉住,捉住这个两端做个参考。舜就抓住过与不及这两端,即知、愚、贤、不肖,既然这一端也不对,那一端也不对,那就放弃两端,取其中间,在两端之间,最适当的一个折衷,执中就是折衷。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执两用中。讲中国文化,讲中国学术史,就常常提到,执两用中,执两用中就是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舜帝可以执两用中,用中道的这种方法,来教育一般人。既不能过,也不能不及。舜帝他有这样的大智慧。


其斯以为舜乎,郑康成的注解,斯是当此字讲,,指舜帝能够执两用中的大智慧。其,代表他的智慧、他的品德。其斯就是指他能够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好问、察迩言、隐恶扬善这些智慧和品德。正因为舜具备这些智慧和品德,所以,才号称之为舜帝。舜帝乃号为舜,舜是舜帝的号。舜当什么字讲呢?舜之言充也,舜这个字,当充字讲。充是什么呢?充当圆满讲,舜的智慧、道德充足了,圆满了。舜帝能够用中,他的智慧与道德,都是圆满了,所以才叫做舜。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