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

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
     学习道德最基本的,就是要学习人格,人格就是人的风格。人的风格是什么呢?就是待人要厚道,不能够自私自利,要能够关心那些贫穷的人,这就是厚道。学习道德就是从这些地方来学,来练习来做,孔子就教人家学这些道德。
     孔子行道,在鲁国行不通,他就周游列国,孔子无论到哪一个国家,哪一个国家的君臣,都拿政治问题,来向孔子请教。他们国家政治上的有些问题,都要请教孔子,怎么解决,拿什么方法来解决,这叫闻其政。这个不容易,我们普通人有些隐私都不轻易跟人说,孔子那时候能得到国君的问政,这很不容易。子禽不了解,问子贡是我们老师求来的呢?还是国君自动的告诉我们老师的。子贡回复子禽,子贡不说是求之,也不说是与之。他说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这五个字太重要了。
     温是什么呢?温就是温和。温和很重要,待人既不那样严肃,也不轻浮,让人家跟他一接触一见面的时候,就感受他那样温和,使得人愿意跟他亲近。良是善,心里很慈善,心里很善的话,自然就表现出来,让人家能够感受到他的良。恭是敬,恭敬,恭敬是尊敬人家,俭就是不浪费。做一切事情,就是自己能够约束自己,行为言语都是自己有节制的,不会夸张叫俭。让是有任何利害的关系,自己不跟人家争夺,让一步。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这五个字,构成孔夫子高尚的道德品质。诚于中,行于外。这种道德实实在在的他内心就是如此,自自然然就表现到外面来。
     为什么孔夫子到各国的时候,各国的君主,都这样信任他,把他们自己国内治国这些问题,来请教孔夫子。这是孔夫子圣人,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自然的表现出来,感动了对方,我们学孔子就要学孔子这种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我们待人接物,凭什么待人接物,凭我们内在修养,那就要学孔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果然我们自己,修养得有一些成就了,自自然然的能够有感应,所以子贡就说出来了。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到各国的君主,把政事来向他请教。

     我们普通人对人不敢讲真话,为什么呢?怕这话说出去,对方将来对于我们有所损害,所以是一般人不敢讲他的真心话。孔子以温良恭俭让,感动各国的君臣,都把他自己实际上的问题,和盘脱出来,讲给孔子听,他对于孔子一丝一毫都没有怀疑。普通人讲怀疑你,将来你会不会知道我这些秘密,你将来反过来伤害我,陷害我。一般人都有这个防范心理。但是各国的君主很放心的,跟孔子讲他们自己国内的问题,来请教孔夫子,就是因为孔夫子有,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使得各国君主很放心,跟孔子来讲话。这是孔圣人他的道德感召来的,既不是求来的,也不是各国君主给予孔子的。我们学孔子,学道,果然在这些方面来学习的话,学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,我们把这个道理一方面自己去学习,一方面把这个道德,转告他人,我们逐渐逐渐把圣人所讲的话,圣人的弟子,子贡讲的话,圣人的道德,我们把他传播出来,弘扬儒学。就是儒家所讲的,己立立人,成己成物,成就自己也他人。

责任编辑:徐贵儒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