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之用 和为贵

有子曰,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

     有子是孔夫子的大弟子,他说礼的作用,用出来的时候,要以和为贵。礼虽然是有种种的规定,讲规矩,但是要用出来的时候,要讲究一个和字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先王指的是西周的开国天子武王,武王的父亲是文王,就是先王。孔子的时候是春秋时代,还是周家天下,这时候是东周。周朝以前是商朝、夏朝,每一朝开国的天子都是圣人。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讲,三皇后来就是五帝。五帝,伏羲氏、神农、皇帝、尧、舜,这五帝。从夏开始,夏、商、周三代,他是讲王,叫做三王。先王之道,就是讲这个三王,实际上连五帝也包括在内。就是从自古到春秋这个时候,讲到先王之道,用礼,礼用出来的时候,要讲和字,礼以和为美。
     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意思就是说,无论小事大事,都用这礼而不用和,这样办事情,有时候办不好,还是行不通。一个人办一件事情,有时候要许多人帮忙。你完全只讲规矩,不讲和气的话,你待人待不好。你待人待不好,事情就办不好。所以就一个国家来讲,一个国家的君主,要把国家治好,你对于你下面的大小臣子,古时候讲礼,就等于现在讲法律,讲一切规矩,规矩是必须讲的。讲规矩的时候,你对待那些臣子,你要待你的部下,你的员工,都要用和气,让大家感到一团和气,才能够把事情办得好。如果不讲和气,只用礼,只讲规矩,做臣子也好,做团体员工也好,虽然他不能不照你的规矩来办事,但是你要他全心全力的,甚至于超过你规定的工作来办的话,你要完全讲规矩,不讲和谐的话,这个办不到,你要讲究和谐。自古以来,领导人怎么领导,领导要领导人心,作君主的话,领导朝廷大小臣子的心,让他的心来服从你,敬佩你,那你就要讲和气了。一个团体老板也是如此,你待员工要员工按照你的规定来办事情,但你要不讲和谐,你不能使他心悦诚服,来敬佩你的话,他就只能按照你的规矩,规定来办事情。规定以外,他就不会额外的来付出他的劳力。反过来说,你能够抓住你的员工的心里,你规定他一天办公八小时,他自动额外的来加班,而且加班之后还不要你的加班费,这就算你待人成功了。反之,不如此待人的话,完全将规矩有很多事情是行不通的。这是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
     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知和而和,一切都讲和谐,不以礼节之,不用礼来节制,亦不可行也,这也是不可行的。你专门用和,不用规矩来做一个节制的话,也不可行。一个单位规定什么时候上班,什么时候下班,这就是礼,是规矩。如果你只讲和,单位的员工没有时间限制,随时来,随时去,不用礼来节制,就乱了。
     开头一段是总说,用礼来办事情,礼是主体,用要讲究和谐,这是总说。用礼、用和是先王之道,先王治理天下,就是用礼用和,这是值得赞美的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,只用礼不用和,是不行的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只用和而不用礼来节制的话也不行。礼之用和为贵,这是中道不能偏。偏什么呢?专门用礼而不讲和气,偏了。专门讲和谐而不用礼,也偏了。俩边都不偏,讲究中道。
     拿一个家庭来讲,在家里做家长,家里也要讲规矩,在家里讲规矩,也不能说只讲规矩,家里的和谐气氛一定要讲的,这个算是一体万用。再到修道,论语后面有讲,后面孔子说至于道,讲到后面游于艺,那个艺里面就有礼乐,讲礼。修道也是从礼上面修,礼就是讲究规矩,我们自己的行为,一切都要循规蹈矩。自己日常工作,什么时候工作,什么时候休息,什么时候吃饭,这看起来最平常的事情,平常的事情习惯了,一切都有规矩,都有程序了,就是帮助我们心里有一定的定功夫。一切行为上不乱,日常生活工作,都有一定的规矩的话,有次第而不乱,这就训练自己有了定功夫。有了定功夫才能够开发自己的本性,所以修道也是从礼上面修,从礼上面修是不错,把这个规矩,自己来应用。应用的时候,自己要轻松愉快,轻松愉快就是和,一切作息起居,虽是合乎规矩,合乎礼。就在规矩之中,自己感觉心理照着这样做的时候,感觉非常轻松自在,合适礼之用和为贵。特别是自己修道,不要表现出来,自己心里那么沉重,自己修道也是用和,用礼用和。用礼用和的话,自己轻松是不错,规矩是要守的,生活的秩序不能乱,一切不能随便,就是在自己轻松愉快之中,按照程序起居作息,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。圣人告诉我们怎么修道,我们就在日用寻常之中,按照圣人所讲的方法我们去修行,这样修行,你愈是这么做,愈是感觉用功夫,用得很有效果。

责任编辑:徐贵儒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