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

【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】讲求学,要有一种次序的。什么次序呢,做学生要求学的话。初是开始。求学的学生,必须是一个懂得,他是一个初学的人。一个做初学的老师,要知道他来开始求学,是个初学的学生。老师就要从浅显的地方,来教他。不能一开始就教他很深的学问。这样他学不到。比如幼儿园的学生,老师都懂得跟幼儿园的学童,用这个幼儿的言语跟他说话。言语上要用他的言语跟他讲,讲的意思,也要按照他所了解的意思跟他讲。小学的老师要用小学生的言语跟学生讲话。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,这个理解能力也不相等的。随着年级不同,你跟他讲的道理,由浅入深,这样学起来,才有兴趣,他就学得好。一开始就讲那个很深的道理,他听不懂,不懂就没有兴趣。

就说我们的五伦教育,对幼儿园的学生、小学的学生,你要是用抽象的言语跟他讲:你回去要对父母尽孝,对于你的哥哥要尊敬他。这个他听不懂。你要用种种方法。比如礼记上讲【出必告反必面】就是你要出门去上学,或者到哪里去玩,一定要禀告父母,你回到家里,一进门的时候就要跟父母见面,告诉父母:我回来了。还有论语里讲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】父母只要在世,儿女就不能到远方去游览。现在有电话方便了,你出去要随时打电话回来,向父母问安。他懂得这个道理,就是从小开始,从小学的老师,幼儿园老师到中学的老师,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教学生。这样到年纪长的时候,到外国求学,他很自然的知道,无论到哪里,他随时要打电话回来,禀告父母,让父母安心。这就是孝顺。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就从这些小的、很浅的这些事情上面教他们。一直到大了,成家立业了,也要时刻记得孝顺父母。经书里面讲:大孝终身慕父母。真正是个大孝,自己终身的要对父母尽孝。慕父母就是想到父母。父母在世要孝敬父母,父母不在世,要定期的祭祀。为人子女,对父母尽孝,不因为父母在世不在世,就终其一生,都要那样尽到自己的孝道。这就是中华文化,中华民族传统教育,传统道德,就是这样讲求。

【为学者必有初】就是从这个初学开始,就他们所了解的这些学问,一步一步的来,由浅入深的教。这样在求学的阶段,无论是在哪一层次的学校里学,学出来到社会上做事,无论事情做到什么程度,他始终自己是快乐的。始终是一个心里待人接物,自己心安理得。也带给社会人群一种快乐。

责任编辑:徐贵儒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