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
古时候读书顺序是:四书、五经、五家的子书,都念过了,背熟,要听老师讲解,这叫经子通。经子通,然后读诸史。
为什么要先读经书、读子书,然后才读历史。因为经书里面记载的都是古代那些圣人讲的言语,圣人所讲的话,都是真理,我们任何人,按照圣人讲的话,去学习的话,人人都能够得到根本的教育。古时候圣人,比如说,从伏羲氏开始,伏羲氏、神农、皇帝、尧、舜、禹、夏、商、周三代,这些开国的时候都是圣人,圣人有他的帝王的位置,有圣人的道德,圣人讲的话更接近真理,圣人做事情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天下人来做事情,所以圣人的事情,记载下来在经典里面,我们后代读书人,学习圣人做事的精神,不要为自己,纯粹要为天下人来做事情。经书里面记载着圣人的言语,就是叫我们学习,我们照这样的学习,从学习完美自己的人格,到一步一步近乎具备贤人、圣人的品德修养。
诸子就没有经书那样的纯粹,诸子后代的那些诸子,他们讲的道理,也很多是有道理的,合乎真理的,有些在言语在讲的方法,他的境界比不上圣人,所以读子书,要有一种辨别的能力,如果我们没有先研读经书,就学诸子的话,我们就没有辨别能力,哪些是纯粹,哪是不纯粹的,我们辨别不清楚,辨别不清楚,在求学方面,那就是求不到真学问。
孔子写的春秋,春秋本来就是历史,春秋里面的记载,各国的君臣,有昏君,有乱臣,准备作乱的那些臣子,昏君乱臣他们的那些言语,以及他的办事行为,当然孔子用春秋记载下来,有褒有贬,如果没有经过孔子加以褒贬的话,纯粹记载历史的话,那我们看了就学,学就学坏了。春秋是因为孔子加以褒贬,所以它就成为一部经。
汉朝以后记载历史就没有褒贬,如果没有读过经,没读过诸子,没有这样的修养的话,我们的辨别能力就不够。读了历史里面记载的好人、坏人,朝廷里面奸臣、忠臣,明君、昏君,自己没有辨别能力,不但学不好,而且按照我们一般人习惯来讲,我们一般人都有不好的习气,就是好的事情学得很慢,不容易学好,遇到坏的事情很快就学了,如果我们没有读经读子,没有这个基本的修养的话,我们看历史,好的没学到,坏的事情就学到了,所以必须在经与子读了之后,才能够读这些历史。
诸史是指通史、国史这两大类。所谓通史就是把历代的历史,一直贯通的编列下来,比如说我们现在看的通鉴,都是这一类的书叫做通史。还有国史,在孔子那个时候,各国都有他的历史,到后来,汉朝以后,有汉书,我们现在看的二十五史,二十五史有汉书、后汉书,以致于历代的这些都叫国史。读历史要注意什么,就我们现在来讲,有二十五史,二十五史里面有好的事情,有不好的事情,很多。中国过去的读书人,都按照三字经里面讲的,先读经书、子书,然后读史书,这样的读书顺序,无论是读史书也好、汉书、后汉书、三国志,一直到后来的历史。无论是善人善事,恶人恶事,自己都能很好的辨别。才能做到以史为鉴,古为今用。
责任编辑:徐贵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