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段的意思,子思就引孔子讲的话,孔子说:道不远人。道距离我们人不远,不远在哪里呢?就在我们人的本身上。什么是道,道也是路,我们学各种知识技能,用于实践,变成自己的本领,就有了自己谋生的出路。我们要让自己成长得更好,不走弯路。就要有自己的一条心路,而且这条心路要遵循自然法则。这条心路就是我们的道,也是我们的本性。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脚下谋生的路,是往外求;而忽略了内求的心路。这就是好多人,走着走着就迷茫了,走着走着就触犯道德法律了。脚下的路走好了,心却丢了。为什么?不修心路啊!心被情迷,失去理性。心路也要靠自己开发,自己建设。我们知道修心路的途径就是修中和之道。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,从夫妇之道开始,在五伦中,在天地之间,寻找自己的心路,开发自己的本性,这过程就叫做修道。修道能让我们提高自己道德素养,更好的利人利己。一方面,自己本性开发出来,成就圣人。另一方面,她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,往大了说,代表一群人,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。我们都喜欢走光明大道,路修的越宽阔越好走。心路也一样,我们修道就是让自己的心更加宽阔,有容量,有正能量。心有多大,路就有多宽。心胸宽阔,心底无私,你做的每件事都会让人舒心,自己也快乐。看看现在这些社会问题,哪一件都跟我们的心量有关系。道德滑坡,不修心路;自私自利,心胸狭窄;婆媳不能相容;互害,腐败,都可以归结为,心胸狭隘,不懂大爱。心路不够宽阔,容不下别人,更不用说爱别人了,公权力都私用了,哪里还有什么心路啊!大家都不修道,没有心路,就没有道,大家都腐败,互害,心路不明,社会就无道啊!道在哪里,道在我们心里,每天勤加修饰,心路就会越来越宽阔,明朗。道不远人,道不可须臾離!
中庸之道,至大无外,全宇宙都是我们自己的本性,讲到近处呢?这个中庸之道就在我们本身,在我们心里。所以说:道不远人。
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为道就是学道。道本来就在我们本身上,假使说我们学道的人,不了解道就在我们本身,我们到本身以外去求。就是舍近求远了,就远离了道。本身以外去求,你到哪里去求啊?你拿钱给人家,人家给你道吗?你拿任何东西,也换不来道啊!办不到的。假使一个人舍弃自身去学道,在本身以外去求道,那就叫做远人了。这样的话,就不可以为道,你就不能够学道,你学不到了。你在本身以外去学道,你学不到这个道的,换句话说,你不用心怎么能学到道呢?这句话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知道好多人你让他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,他都能做到,而且做的很好,你让他管理好自己,修道,他做不到。学道不是学了理论就好,还要落实到行为上,好多人理论都不能完全学通,行为就更不用说了,就算理论能融会贯通,落实到行为上,很少有人能坚持,持之以恒!所以,修身,修道,很容易做到,能够坚持绝非简单的一件事情。努力方向错了,更是背道而驰。
这个理的根据在哪儿呢?举出《诗》,诗云: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《诗》所以成为,五经之中的一部经,有它的道理。古人求学也好,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也好,说着说着话,就要找出根据来,就找《诗》出来,《诗》就代表一个理,一个真理,一个根据。这里就引用《诗》,这里这个诗指《诗经》里面的国风,《诗经》开头有国风,国风是各国的民风。作诗的人,就是根据各国当地方的民心,写出这些诗篇来。哪一个国家的诗,就代表哪一个国家的民风,这个叫国风。在《诗经》国风里面,有一个国风叫做豳风,豳,这个字读宾,拆开看,一个山,里面装着两个豕字,豕,农家养那个小猪,小猪也叫做豕。豳是古时候一个小国家,那个小国家就是周家的。周家的后稷,周家的始祖叫后稷,后稷的曾孙迁到这个地方。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陕西省,在那个时候叫做豳国,豳国是从后稷的曾孙,一直到后来周文王,周文王做殷纣王的西伯昌的时候,就在那个小国。
豳风有一篇赞美周公的诗,在这一篇诗里面,有两句话,“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”。这两句诗引用到这里,并加以解释,下面就是解释的话。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柯是什么呢?柯是工人用的斧子的柄,斧柄。斧子头是铁器做的,铁器做的斧子头,按上一个木头做的斧柄,就构成了一把斧子。人们手握斧柄,就可以用斧头砍东西了。在周家那时候,斧柄三尺长左右。人们通常把木制的斧柄,叫作柯。斧柄是用木头做的,人们通常把砍伐的树木也叫柯。“执柯以伐柯”,就是手里拿着斧子,砍伐树木,再做斧柄,斧子。斧柄也叫斧柄(并),有这两种读音。伐柯是为了做斧柄,做柯,这柯要多长,你只要拿手里那个柯做标准即可,你执在手里面那个斧柄,那个柯,就说有三尺长吧,你就比照它的长度就好。那是最近的标尺。
然而你不懂得,“睨而视之”,睨就是斜着视,你眼睛不正对它,斜着眼睛来看它,现实中能看明白吗?不能啊!正着眼睛都看不明白呢。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砍树做斧柄,它有个尺子,就是手里的斧柄,你可以比照手里的斧柄,做一个和斧柄一样长度的柯,然后以这个柯为标准,照做就好了。你不这样,用眼睛斜看,那能看明白吗?那就等于舍弃了自己本有的标准,又到外面去找标准。道在我们身上,你非得向外求,求来的的道不牢靠,还有风险啊!我们做事情也好,修道也好,在心里自己要有个目标标尺,你忽略了了这个标尺,盲目的去外面找,这样做就犹如执柯伐柯,结果可能堪忧啊!打比方找对象,你心里要是没标准,就到外面碰,到后来结婚后发现不合适,没办法过日子,再离婚,这代价就大了。现在离婚率这么高,是不是跟选择不慎有很大的关系呢!还有择业,择业也要自己心里有数,有自己的理想目标追求,并且能持之以恒,坚持不懈的努力,实现心中梦想。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。现在我们国家好多尖端技术受制于人,是不是该好好思考一下,自己手里的柯呢!自己的道路,掌握在自己手里,道不远人,道在自己心里,到外面求不来,即使短暂的收获,最终还不是自己的道。择人,择业,修道,都一样。先把自己弄明白,到底要啥,自己心中要有杆秤。心路明了,脚下的路,自然就明了了。心路明了了,你还要好好考察,你的路符不符合自己修的大道,修道也是对自己的心路,脚下的路,不断修正,和完善的过程。大道修好了,会一路阳光明媚,少走弯路,避免邪路歪路,最起码一生平安!
我们看东西,同样一个东西,你从左边看,它是什么一个长度,从右边看,近处看,从远处看,长短不一样。斜着眼睛看就更没谱了。所以,我们人类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子,规角,天平称等等。我们的眼睛看东西,容易有错觉,误差。眼睛只能看个大概,不能做尺子用哈!
睨而视之,你看的方法不正确。你‘犹以为远’。这是个错觉,不准确。明明你可以以手里的柯,做标准,做一个柯,就比照这个长度就行了,很容易的一件事情。让自己的想当然搞复杂了。有句古话叫做,舍近求远,舍本逐末等等。告诉我们思维和做事的方法,遇事首先多想根本,从自身根本找方法,找答案。然后在寻求外援。做事有根有据,有礼有节,不要想当然。如果思维反了,那就如同执柯伐柯啊!道在本身,你不知道从本身来学,你到本身以外去求道,求这个、求那个,那你能求到什么呢?就像现在人一样,跟风,攀附,没有属于自己的本事,歪门邪道学了一大堆,互相伤害,道德败坏,甚至触犯法律。老子讲‘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’。你求学问就是求知识技能,一天一天地增加,学识很丰富。知识技能日益丰满,但是你最终要用出去,正用,要能够利益他人,这就需要‘为道日损’,你时刻修道,时刻警戒自己,修正自己,自己的路不能走歪了。坏的习气,一天一天减损,正气一天一天增加,正用你就趋近于德才兼备,品学兼优了,你储备的知识技能才称得上良知良能。你看看当今社会,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,互害的,缺德的,违法乱纪的,多少啊!有知识,有能力,不能正用啊!什么原因?不修德,不修道啊!
《周易》里面,六十四卦之中也有损卦,损卦也是叫我们,要减损这些,我们人人都有的恶习气。减损恶习气,必须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,一点一滴,一天一天的发现,减损,从内心深处减损,不是做表面功夫,内心想着那些恶习气,做到表里如一。只有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,心里才能安定,有定力,不慌张。有这样的内心定力,才能出色的完成人生每一份答卷。这就是要从自己本身来学,来感悟,跟外面毫无关系的,而且不受外界影响。如果你把这些寄托给外力的约束,那你学不好。有人说,学不好,没关系,它不当吃不当喝,我有吃饭的技能,不耽误我赚钱。表面上看,是这样,可是这些修为,也许往往挽救你于危难。当你走在歧路,当你被情迷,当你遇到突发偶然,就在一念之间,你的善念拯救了你的灵魂,让你重获新生。也许这个时候,你才知道你辛苦修身的积淀,对你来说,有多重要。你每天处心积虑,攀附巴结,殚精竭虑,只为实现自己所为的目标。某一天忽然发现,那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,超过了你,你可能才醒悟,你的心思用错了地方。原来你没有及时醒悟啊!其实,我们一个人可以简单快乐的活着,比如,给自己定个知识技能培养的目标,每天朝着这个目标努力,每天不忘修身,修正自己,乐于助人,不争不抢,不计回报,不问结果,只管努力,努力,再努力,过一段时间,你会发现,你也许已经走在前列,最重要的你是快乐的。
我们学道,要学会淡定。听到人家赞美你,不要过分欢喜;听到别人骂你,批评你,说你的不是,也不要恼怒,发脾气。有人说了,这样欺负我,让我怎么办,能不发脾气吗?告诉你,正确的态度。我们修道,要修掉恶习气,自己本身不能过分情绪化,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自己内心要反省啊!人家赞美我,我有那么好吗?我还有哪些不足,需要改进。人家骂我,要反问自己,我真的那么坏吗?果然那么坏,马上要改过来呀!即使没那么坏,也不要恼怒,有些人不懂的控制情绪,带着情绪说话做事,而你懂得,就不要跟她计较太多,提醒她注意控制情绪。谦虚,放低姿态,不要以为自己学道,就高人一等了。越学道,越要学习平常,具备一颗平常平等心啊!
学道修道,要一天一天改掉,自己的恶习气,就要“执柯以伐柯”。我们修道,执的什么柯,伐的什么柯,我们执的柯是中庸之道,心里时刻以中庸之道为标准,伐什么柯呢?砍伐自己的恶习气啊!做人做事也一样,心里要有数,有标准,先内求,找到要执的柯,再外求伐柯。其则不远,则当法字讲,法度,你拿在手里的柯,这个斧柄,这就是你的法度,也就是尺寸。我们修道,其实就是在求拿在手里的柯,法度,尺寸,拿着这个尺寸,反省自己,约束自己。道不远人,修道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。日日勤加拂拭,减损自己的恶习气。假如我们放弃在自己身上下功夫,就如同“执可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”
《论语》里面有这两句话,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古时候学道的人为自己,为自己什么呢?时时刻刻,就是反省自己,是不是在道上来走,时时刻刻是不是在行道,有没有违背道,为自己就是内修内求啊!今之学者为人,今之,指的是春秋时代。为人,就是特别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。就是自己学道,时时刻刻,关心人家对他什么观感。人家对他说好、说坏,随时可能对他有所干扰。换句话说,他学道不是为自己,不注重破除自己的恶习气,而要让人家知道他,好让人家了解他是个学道的人,这就是为人来学道。目的不纯粹。假使我们学道,不是为了开发自己本性,而是要让人家知道我是个学道的人,借道提升自己的名声,这样的心里,就如同“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”。等于同于放弃自己本身,外求于别人,处处注重别人,为别人来学,这样学不到道啊!表里不一,言行不一,心不能定,没办法学到道。
说句好懂的话,学道的人不是为自己,开发自己本性,而是为名为利来学道。为了人家,想博取人家,对他的好感,借着修道的名义,为自己博得好的名声,得到好的利益,这就是为名为利来学道,这个修道就是舍弃自身,外求于名利,违背学道的初衷。这样学道,会离道越来越远。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,伐柯伐柯,这个法则是不远的,就像握在手里的斧柄一样,掌握在自己手里,心里。你不懂得内求,偏偏外求于它物,这你就学不成道。
“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”,故,是所以,把上面孔子讲的话,以及引用《诗经》里面的,这两句话,做个结论。以人治人,改而止,郑康成的解释,他说:郑氏注,言人有罪过,君子以人道治之,其人改则止。赦之,不责以人所不能。汉儒这样讲,因为他有他的师承,可以这么讲的。这意思就是说,君子来治人,以人道来治人,拿合乎人道的这个道理,包括你教化人也好,从事政治办政治也好,这叫治人。治人以人本,以人本为主,以人道来治人,治是治理。治人是什么呢?改而止,人有罪过的时候,知错就改,就好啊!只要他这个罪过能够改了,改掉以后就止住,不要再追究了。如果一直追究下去,就有违君子之道。君子之道是他能够改过,一改过就可以自新了,就要赦之,就是一切都免了。
就拿病来说吧!我们学中庸之道要知道,人人都免不了有病啊!有生之年,生活在世间,这些毛病,都是小病。关乎生死的病,才是真正的大病。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中医,讲辨证论治,讲阴阳平衡,讲标本兼治,讲治未病。常说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等等,治病理念,原则。再加上良好的医德医风。现在好多医生,为了金钱名利,违背这些原则,去寻求治疗方案,结果就是患者增加了痛苦,严重了病情,花了大价钱,甚至被短了命。治病救人,救死扶伤,本来应该是积德行善的事,现在变得为名为利,无德了!原因就是不修德不修道,作为学术研究者,偏离基本原则,还不自知,为什么,因为他“执可伐柯,睨而视之”。他为名为利,沉迷情欲,不愿意自省。百姓不愿意学习,执迷大夫,不懂得辨别,愿意相信啊!所以,自己的病被治坏了,兜里的钱被掏空了,还得道声谢谢!治病吃药,病好了即可,可现在医生,为了多拿药品回扣,开了好多种,好大计量的药,说实话,患者治好了病,又患上药物中毒的新病,增加病了。
讲到生死大病了,就不得不讲修道,修道关乎生死。一者,有生之年,能很好的控制情绪,能让自己减少或者避免内伤七情致病,这就减少了患生死大病的几率,能延长自己生命。二就是,生前有道,死后能选择来生。我们知道灵魂不死,灵魂选择通气相投,你能够很好的修身,有很高的修为,自然会在人间找到品学兼优的父母。如果你没有良好的修为,就不会有这样的缘分,说不定,投生畜牲道,也未可知。所以,修道关乎生死,无论在人世间,还是死后轮回,都有利无害。唐代大诗人李白,就讲到,万古愁,愁什么,万古轮回,生死,死生,轮回不断,珍惜有生之年,好好修道吧!从五伦开始,从最简单的恕道开始,从中庸之道开始,朝闻道夕死可矣!永远都不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