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。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。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。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。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
我们学君子之道,就是学中庸之道,从哪里学呢?就从近处来学,就从自己本身学,从忠恕之道学。忠恕之道就是把自己的内心感受,做为待人处事的一个标尺,时时刻刻加以反省,修正。凡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,你就不能够施加给他人,就是不要施于人。
孔子说:君子之道四,也就是学中庸之道要从四个方面学习,这里孔子为我们指出了,学习君子之道,中庸之道,具体的学习方向。君子之道的基础就是我们在家庭里面,以及到了社会上,和一切人相处,都要讲究的忠恕之道。我们要修养忠恕之道就要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,这四个方面学好了,君子之道也就学好了。这四个方面是什么呢?就是四种关系,五种伦常。五常就是君臣,父子,兄弟,夫妇,朋友,这里讲的四种关系就是,父子的关系,君臣的关系,兄弟的关系,朋友的关系,没有说夫妇关系,我们知道夫妇是这一切关系的开端,就是教我们以夫妇为单位的家庭,学会处理好这四种伦常关系。要处理好这四种关系,就要学好忠恕之道,学好忠恕之道首先从夫妇,即家庭内在开始,夫妻之间夫妇之道学好了,再推广到这四种关系之中。以夫妇之家为中心,以忠恕之道为基础处理好这四种关系,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。在这五种伦常中,夫妇是基础,是这四种关系好坏的内质因素,夫妇之道做的好,自然就能够处理好这四种关系。夫妇能够融为一体,开阔胸怀,容纳家庭三伦,社会两伦,那就能够很好的实施君子之道,如果夫妻一方心胸狭隘,自私自利,不能容纳家庭三伦,那么五伦这四种关系自然就没办法处理好,所以,君子之道四,应该是夫妇之道基础上的,四种关系之道,也就是五常之道。那么现在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找到了,夫妇一方不能容纳彼此,脱离五伦,破坏五伦,就会出现家庭问题,夫妻关系如何是家庭问题的内质因素。内质不完善,就更加谈不上五伦了,严重背离君子之道,所以,家庭问题不断,亲情淡漠,整天争夺家产,老人没人管。
五伦最重要的是讲究个人尽到个人的本分,那么怎么算是尽到个人的本分呢,尽到个人本分也要开阔到五伦范畴。以夫妻为单位来讲,夫妻双方互相尽到本分是基础,做妻子的不光要做到对丈夫好,对孩子好,还要像丈夫一样对公婆,小姑,小叔好,要是不小心做了人家继母,也要拿人家孩子当自己孩子一样看待。做丈夫的也一样,对妻子家人,也要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好。这样家治理好了。社会两伦一样在本分范畴,在外面做事情要尽职尽责,用良心做事做人,这是立足之根本。上下级,同事朋友关系一样处理好。什么叫好呢?首先应该符合忠恕之道。对一切人一切事,做到如心,自己做人做事,扪心自问,问心无愧,摸着良心说,我对得起良心,就行了。自己的付出不要记回报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,记住手里淡淡的香味就好!我们尽到自己的本分,不要施加别人也这么做。但是有机会还是要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
这个各尽其分,就是合乎忠恕之道。所谓恕道,就是你总得要站在对方角度,替对方来设想,不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,来想着人家该怎么对待我。学中庸之道,讲忠恕之道,就是要处处替人家设想,这就是忠恕。从五伦开始,从夫妇做起,个人尽到自己的本分。
孔子讲的君子之道有四种。丘未能一焉,丘是孔子的名字,凡是学儒的人,遇到孔子的名字,都不敢称呼圣人的名字,只读某。在经典里面,遇到这个丘字,丘陵的丘字是五笔,它这里缺少一笔,第四笔是一个小直,写的时候就把它省去,缺了一小直,读书人一看这个字,就知道是孔子的名字。因此在读音的时候就读某,不读丘了。
孔子说君子有四种道,我未能一焉,就是这四种,一种都没有能够完全做得到。孔子是圣人,忠恕之道是基础,恕道做得圆满就是仁了,仁以上是德、是道,孔子圣人,他是道德都圆满了。孔子说“未能一焉”,一则是自己谦虚,再就是勉励一般人,要在这上面下功夫,不能自满。不要自己,刚刚做到几分之几了,就满足了。孔子教我们在这几方面,要做得没有止尽,所以不能够自己感觉满足。孔圣人自己说我是未能一焉,这是鼓励我们学的人,一定要在这上面用功夫,不能自满啊!
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。所求乎子以事父,就是做子女之道,做人的子女,怎么样地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。根据孔颖达的解释,他说假使我们要求自己的儿子,要以孝道来对待我,孝顺我,事奉我这个父亲的话。那么我要怎么样子呢?我必须要对我自己的父母,尽到孝道。就是说做为人子,首先要尽到对父母的孝道,儿子不光自己尽孝,夫妇俩一起尽到孝道,我们知道中国多数是女子主内,媳妇孝敬公婆天经地义,真心实意,不做表面功夫,你知道你做的事情,就算你丈夫看不见,还有一双眼睛,时刻注视着你,那就是你的儿女,你要想你儿女对你好,首先做到真心实意,对待公婆,不要每天算计老人那俩钱,不尽做儿女的本分。还是那句话,摸着良心做事。我们都知道父母心,父母最大的心愿,最大的成就,就是儿女孝顺,有出息,要想儿女有出息,孝顺,就要从自己做起,恪守孝道,把孝敬父母作为家规家教,严格遵守。用自己的言语行为,言传身教,感染教导自己孩子,把孝道作为传统美德,传承下来。自己的孝道做好了,自然不用担心,孩子不孝敬你。为人子要和自己的爱人一起,从点点滴滴做起,对父母尽到孝道,特别是为人父母的,应该更加懂得父母的心才对,用宽阔的胸怀,爱自己的父母,爱这个家,你的孩子自然也就懂得大爱了。一个人能够爱父母,懂得孝悌之道,也就懂得大爱了,懂得大爱,做到大爱,就一定是孝敬父母的。把孝悌之道,大爱,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。
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。孔子那个时候,周天子下面还有诸侯国,孔颖达这么解释,譬如自己是一个诸侯的国君,你要想你国内的卿大夫,你的臣子,对你尽忠的话,那你就要对周天子,尽到忠。也就是说,你必得要自己先尽到忠,给你国内那些大夫,朝廷那些大臣,做一个榜样。看到你这么做,他们才能够学习这样做。孔子是讲做臣子的,要讲究为臣之道,所求乎臣以事君,做一个臣子怎么样地,来对君主尽忠。未能也,孔子说我还没做到,这个事君包含的意思很广。
所谓尽忠,尽忠这一个忠字,里面的意思也很多。比如说一个君主,交待你做事情,你要很切实地,做好君主所交代的事情,一点都不打折扣,就是尽忠。再说君主有某一些过失,你做臣子的,就应当规劝他。规劝在古时候叫做谏,谏君。你就要劝告君主,叫他修改,这个都是包含在忠字之内的。除了这个以外,还有很多很多,所以孔子说为臣之道,我还未能办得到,这是第二条。
第三条呢?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。以前一般家庭都有几个孩子,老大都要以身作则,照顾好弟弟妹妹,下面的兄弟,上有哥哥,下有弟弟,你做哥哥的要得到弟弟的尊敬,你首先要尊敬你的大哥,哥哥做到了,做得好,弟弟自然就尊敬你这个兄长。做弟弟要让你的哥哥更爱你,也要好好爱自己的哥哥。当然,你成家了,你和你爱人夫妻俩,都要一起做到才行。现在兄弟之间,不成家还可以,成家了就各算各账,不管兄弟姐妹了,所以现在家庭纠纷就多,结了婚了,有自己的家了,不能建立以夫妻为单位的家庭,承担起维护兄弟姐妹情义的义务,心里只有自己,自己的小家,自私自利,争名夺利,头破血流,开始还能有这个小家,自私到最后,连小家都没了,离婚,就只剩自己了。根源在哪,自私心重,忽视了兄弟之间的情义,夫妇的一方甚至觉得,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我有什么关系,生活中芝麻绿豆的事,再互相挑唆,兄弟姐妹的情义就都没了,现在家庭矛盾这么多,争财产的这么多,根源就在这儿,兄弟姐妹不能以身作则,做好自己,互相不讲情义。
做弟弟的,要尊敬兄长,就是行悌道啊,孝悌之道,孝悌之道是弟弟对兄长,怎么样尊敬,怎么样听兄长的指导,这叫做弟弟的应有之道。为什么讲究孝悌这个悌道呢?在古时候,父亲在世的时候,当然所有的兄弟,一切都要听从父亲,听父母的话,尊敬、孝敬父母。父母都不在世了,家里有兄长、有哥哥、有嫂嫂,这个兄就等于是家里的家长了,他的身分就有一半父亲的身分。父母不在,家里的弟弟依靠谁呢?就依靠兄嫂,所以做弟弟的对于兄长要尽到悌道。这一件事情,孔子也自己谦虚说,这个我也没做得到。
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朋友之间是平等的,朋友之道,注重一个交字,交是交往、交流,朋友交往,要注重的是什么呢?你要做到朋友之道,这也是根据五伦各尽其分,这个原则讲的。既是结交了朋友了,那我对待朋友,我要尽到我做朋友的,一个交友之道,尽到我应尽的本分。这个应尽的本分是什么呢?在这里怎么讲法呢?先施之,施是什么呢?施给、赠予。凡是有各种好处,先给对方、给朋友,不问朋友是不是给我,我先给他,遇到任何有什么权利、财物,彼此有什么各种恩惠,我首先就推让给朋友,这是注重在“先施之”。这个孔子也说了“未能也”,我也还没有做得到。
这四条,孔子都说未能。孔子这样说一是谦虚,再就是能做到这四条确实也很难。男女结婚成立家庭,多是想着这个小家庭,而忽视了这四种关系的处理,夫妻再自私心重,处处以小家利益为重,那这四种关系就被淡漠了。现在就是这种情况。这值得夫妻深入思考,思考在金钱利益,亲情,友情,大义,大爱面前的进退取舍。这就有个礼让问题。礼让当然不是一味的让步,他讲究个原则,那就如心,如果你是他,你的心情,我的心情,均衡内心的那个天平,是否能够平衡,以内心平衡为标准原则。这里我们讲的是大方向,具体还是回到家庭中来,一家人以夫妻为表率,从我做起,从自家做起,妥善处理好这四钟关系,让家庭充满温暖,阳光,幸福。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充满爱的阳光雨露,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,温暖,幸福。记住不管你有多大的志向,报复,都不要忽视家庭建设,这个根基,记住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’。家庭根基稳固离不开四种关系的稳固,夫妇该好好学习。学无止境,努力做到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