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

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,有所不足不敢不勉,有余不敢尽。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。

庸当常字讲,常本意是永久的,固定不变的,引申指一般的,普通的,再引申指经常,平常。由永久不变,引申为规则、准则。我们知道,五种伦常,夫妇,父子,兄弟,君臣,朋友。德五常,一般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这里讲庸德。庸德就是常德。修中庸之道,所得到的性德。中庸之道讲的就是这个常德,也就是中庸的本质。你学中庸之道,就是要学这个庸德。这个德是永恒不变的,这是常德。学到庸德的理论,还要落实到实际中,具体就是落到言行上面。就是现在讲的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。

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,就是言与行,都要谨慎。庸德就是常德,这个常德你怎么个理解呢?中庸之道讲的就是这个常德,也就是中庸的本质就是这样。你学中庸之道,就是要学这个庸德。这个永恒不变的常德。

庸言之谨,庸言是常言,也是平常之言。从志学的角度理解,她是饱含哲理,富含真理性的言论,像民间谚语,像我们读的经书,历经数千万年,依旧能够开悟人们的思想,教化众生,这就是庸言。经书教我们的常德,叫庸德。从平常的角度理解她,常言,我们平常说话也要严谨,即使做不到饱含真理,也要不失常道啊!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学习庸言,通过学习庸言达到内修庸德的目的,庸德修的好,说出来的言语,才能不失常道常德。这样就能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。平常里面含有它的真理,我们就在这平常之中修炼自己。在日用寻常之中说话,不失常道,做人做事不失常德,你就要注重一个谨字,谨言慎行。言语要拿庸言的标准要求自己,做事要拿庸德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
庸德之行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,都要朝着平常的、经常的这个德,就是中庸之道的德去行,照着那样去修行。庸言之谨就是我们说话,不能够随便说,要谨慎,不失常道。好多人,说话口无遮拦,言语伤人,言语谄媚,这都不合常道。做事为名为利,损人利己,不择手段,这就有失常德。言语不严谨,行为上不加以约束,有的甚至放荡不羁,这都是失常的表现。这一生我们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,避免出现大的过失,这就要我们平时就要谨言慎行。平时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合乎常理常德。我们一般人平时不知道约束自己,言语行为犯的错误,多得不得了,不合道理的太多太多。古人学礼讲礼,就是要我们在日用寻常中规范自己的言行,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有一定的规距。礼所规范的行为,应该是符合庸德之行的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,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太繁琐的礼节,简化掉,规避掉,好的优良传统,我们后辈继承人,绝对不能丢。

我们自身身体的表现要合乎规矩,表现在外的言行举止,处处要合乎规矩,遵守道德法律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感染身边人,教化子孙后代。做事情首先考虑利益他人,利益社会,利益天下苍生。我们常说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。言行是内质表现在外的自身形象,外在形象如何全仰赖内在的塑造,如果内在塑造不好,外在加以修饰,就会给人一种虚伪,心口不一,表里不一,说一套做一套的坏印象。所以,我们在要求外在完美的时候,首先做到内在的完美,不断的修饰内心,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宽容,宽阔,强大,这样表现出来的美,那是一种纯粹纯净之美。由内而外,透着质朴纯真之美。有人说现在社会这么复杂,你那么纯真,岂不是太傻,总被欺负,我想应该不是那样。用一颗纯朴的心,面对复杂的世界,面对处心积虑的算计,不动摇;大家都利益至上,唯独你不看重这些;大家都在互害,你坚持利他;大家都在腐败,你拒绝;大家都在为明天的安危担忧,你总能悠然自得,过好每一天,这就是定力。你有定力,不被外物所惑,不随波逐流,总能把时间精力,用在最高精尖的攻克上,你凭借自己的韧劲,爬上技能的巅峰,不谄媚,没有不义之财,生活坦坦荡荡,快快乐乐。一生平安,幸福。简单快乐的生活,多好。人之所以不快乐,是要的太多了,太复杂了。

在日用寻常中,我们要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行为,就是自己一个人呆着的时候,也不要懈怠。古人说,行要合乎规矩啊?你走路的时候要走正路,走就是正正当当地往前走,不能东张西望地,东张西望,左顾右盼,不小心遇到前面有障碍,就容易被绊倒,容易受到伤害了。现在好多低头族,走路看手机,出了不少的事情。好多人长期的坐卧姿势不正确,就容易弯腰驼背,出现腰脱,颈椎病,太多太多。每当你身体,有什么毛病,仔细想想,都是长期的不注意,饮食起居不节制,情绪不能节制,造成的。所以,要想身体健康,首先要规律自己的饮食起居;要想心里健康,就要调整好七情;控制好情绪,就要修中庸之道,修中和啊!饮食起居规律了,情绪中和了,就等于外感的,内伤的疾病都规避掉了,整个人身心就健康了,身体好,寿命自然就延长了。

古人对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范。大家都听过‘中国功夫’那首歌吧,开头就讲‘卧似一张弓,站似一棵松,不动不摇坐如钟,走路一阵风’,这首中国功夫,对我们的行住坐卧都做了具体的规范。并且把她作为南拳北腿,少林武当,太极八卦,这些中国功夫的基础形象,基本功,排在首位。可见这基本功有多重要。有了这基本功,你做什么都好,那才有模有样,有根,有定力。古人传下的养生之道,现在大多数人,在用,好多人,一听一看,一过,不能用心思做啊!他也许不懂得,养生就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,慢慢的积累的生活习惯,顺应自己的身体自然状态,就是自己怎么做,感觉身心状态良好,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,这就叫养生啊,你要是反其道而行,顺应不良习气,那身体很容易就生病了。你按照这样做,对自己有好处,不这样做的话,自己身心健康就受害了。现在人多不讲究规矩,认为我们讲那些规矩干什么呢?现在什么时代了,我要怎么坐就怎么坐,轻松自在多好啊。其实他们讲的所谓轻松自在,就是随随便便,是自己在害自己的身体。讲到做事情,一般人都是对于自己有利益,对别人有害他不管。实际说起来,对人有害就是害自己,怎么说呢,你做的事情,对别人有害,别人受害的同时,你自己的道德也受损了,害了自己的道了,像现在的人,都在损人利己,损了道,道德败坏,结果大家就互害了。所以,不想自己受害,首先不要害别人哦!

庸言之谨,我们跟人家说话的时候,自己要特别注意,言语说出来,不要伤害他人。不要说脏话,粗话,不要高傲轻慢。在失意的人面前,不谈自己得意的事情。我们说话要时刻注意别人的心里感受,不要让人家心里不愉快,你说的话,叫人家伤感,或是不愉快,这就失言了,言语说的不对。言语要谨慎,我们说话不谨慎,不知道什么时候,就触犯人家的忌讳了,要注意无意中的言语伤人。言语方面,行为方面,处处要本着谦虚、谨慎这两条原则。

有所不足不敢不勉,这句话是针对庸德之行这一方面来讲的,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,在行为上面,我们天天向着这方面努力做,时刻自省,找出自己不足之处,加以勉励。有余不敢尽,是对庸言之谨这方面来讲的。我们常说,话不可说的太满,太满指的什么呢?怎么算满呢?怎么衡量呢?这话说的满不满,是相对行而言的,你能做到十分,但是你说的时候要谦虚,只能说七八分,不敢说尽,就是不敢说满,往满了做,不能往满了说。以保证说到做到,不食言。如果说到十分,没做到,给别人的印象,有点玄虚,不踏实。说的太满,也容易让人感觉轻狂,也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。所以,少说多做,比较好。

言顾行,行顾言,言语要顾到自己修行的行为,修行的行为要顾到言语。那么就是说,我们说话的时候,就要想到,你话说出去能不能够兑现啊,你能不能够办得到啊?办不到你这个言就不能够发表,就不能说出来。行顾言,你在做的事情,你总要照顾到言语,你做事要做满,相对你的言语来讲,你说了七八分,你要努力做到十分。还是少说多做。

君子胡不慥慥尔,君子我们是修道的人,学中庸之道的君子。胡不慥慥尔,胡当何字讲,何不慥慥尔。慥慥,这两个字,根据郑康成的注解,当守实讲,守就保守的意思,实就是实在的意思,保守了实在,我们修道的人要实在、真实。所以他这个慥慥就是守实、守住真实。守住真实的意思就是说,言行要相应的,言语跟行为要相符相合,这叫相应。这是郑康成的注解。宋朝朱熹就是朱子,他解释为,笃实,笃是很厚的意思,实就是实在。这两种讲法。

清朝王引之的《经义述闻》,他说慥慥这两个字,是假借字,古时候在《说文解字》里面,没有这个慥字,《说文解字》里面就是,一个创造的造字,把左边那个竖心边去掉,就是这个造字,这个造字就是当蹙字讲,蹙是什么呢?上面一个戚字,亲戚朋友的戚字,戚字下面加一个足字,一个戚一个足两个字,加起来一个字,叫做蹙字。蹙这个字在《广雅》里面有解释,《广雅》是古时候一个字典,它将这个蹙字当紧急的急字讲,很紧急的意思。慥慥尔,慥慥这两个字,根据这样一考据,当很紧急、很急迫的,迫是逼迫的意思,赶紧,赶快的意思。慥慥就是赶快的意思。尔字是个语助词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,言顾行,行顾言,学道的君子,你何不赶快就这么做呢?懂得这个道理,赶紧地去做啊,说了就做,我们学道的人,不要光说,不去做,那个没有用啊,言行一致,说到就做到。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