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。素贫贱,行乎贫贱。素夷狄,行乎夷狄。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,而不自得焉。
素其位而行,素是平素的,我们学中庸之道,在哪里学呢?就在平素,日常,在家庭里面,在社会上,跟一切人来往之中,你都要依照中庸之道,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,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。位是什么呢?位就是我们的本位,我们的本位是什么呢?应该从两方面理解,一是伦常本位,再就是个人财富社会地位本位。
伦常就是五伦,就是君臣、父子,夫妇,兄弟、朋友,从这五种伦常中对应出自己的位置,这叫伦常本位。每个人在每层关系中各有各的本位。你要守住本位,尽到自己本位应尽的本分,这就是修中庸之道。守住这个本位,每一天我们所办的事情,就要尽到我们自己,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前面讲的,君子之道四,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在五伦中,素其位而行,在五伦中,尽到自己的本分,五伦各尽其分,也就是敦伦尽分。敦是敦厚,伦是伦常,尽分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,敦厚伦常尽到自己的本分。就是在这五种人伦上面尽到自己的本分,每天都这样在尽分上用功夫,这就是敦伦尽分。伦是伦常,也叫伦理,它是有条理的。在五伦中,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,我们按照伦常的条理,尽到自己的本分,就是在修养中庸之道,修到极处,到了最高的境界,就是证到了“天命之谓性”这个性了,就见到自己的本性了。你就这样去修行,这就叫素其位而行。
你是一个君子,讲究素其位而行,但求尽到自己本分,你自己在哪个位子,就尽到哪个位子,应尽的本分,这是君子该有的品格。比如说,你在家庭里面,你是父亲的地位,你就尽到做父亲慈爱的本分。你是儿女的地位,你就要尽到孝敬父母的本分,你尽到孝道,不必要求父母应该怎么对我慈爱。只管做好自己,尽到自己的孝道就好。做好自己,不要求别人,这就是不愿乎其外。家长教育儿女,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,也要特别明确这一点。就是自己结了婚了,婆媳不和导致一系列的家庭问题,也不要拿相对的观念为理由,抛弃父母,而是要绝对的做好儿女应尽的孝道。儿媳也要敞开心量,主动的处理好婆媳之间这些家庭关系,不要以为婆媳没有血缘关系,相对待的看待婆媳关系,要绝对的跟丈夫一起,尽到做子女应尽的孝道。并且把这种传统美德传承下去。现在媳妇很少孝敬公婆,多孝敬自己父母,美其名曰,父母养我不容易,养儿子的父母得不到儿子的孝敬,养姑娘的父母,到比较优越,总是不能拿公婆和自己父母一样看待,要是稍有摩擦,就找个理由抛弃公婆。其实,这样的爱的残缺的,女人主家,这样的家风,只能把子孙后代带到更加狭隘自私自利的道路上面去,没有大爱,无论家庭事业都做不好。而且你这样做派,教出来的孩子,会像你对待公婆一样,对待你。从整个家庭教育来讲,这观念是残缺的,失败的。希望为人子女的,为人父母的早些醒悟。
不愿乎其外,外是什么呢?外是你自身以外,本人以外的其他人。愿是自己的意愿。不愿乎其外,就是不要想着他人怎样对待你,不要对他人有太多的意愿。我们一般人总是这样想,我怎样对待朋友,朋友也应该怎么样地对我好啊!有的甚至不想自己该怎么做,单纯的要求,别人应该怎么对我。在家庭里面,兄弟之间,也要求对方,应该对自己怎样的好。这就叫愿乎其外。这里又涉及相对绝对,我们中国文化讲到究竟,是讲绝对的对待观念,从家庭到社会,我对人家好,不要求人家一定回报我什么,我只要尽己所能,在当下做到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好。别人怎么做,那是人家的事。从自己家开始,慢慢的对一切人都是如此。习惯了,你随时顺手做的利他的好事,根本就不去想会得到什么回报,做了心就安了,心安就好,就这么简单。这样简单的举动,可不得了啊!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,都具备这样的胸怀,素质,那我们的世界到处都会充满阳光温暖。然而好多人在这里纠结,走不出来,总是觉得别人该怎么对他,别人怎么对不起她,纠结的不行。伤害了自己,无意中,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甚至无意中就结怨了。
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你在外面对待朋友,甚至于对普通人,也能拿君子之道来对待。你不要想着人家,应该怎么样对待你,怎么样回报你,你不必心存这样的愿望,这叫不愿乎其外。这样要求自己,不计较得失,人总是快乐的,幸福的。当然,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,当有机会影响和教化别人的时候,我们还是要不吝啬这举手之劳。让人们理解,原来不计回报的付出,也是一种快乐!当然任何事情,他都有个平衡度,你一味付出难免自己心里失衡,容易纵容贪婪者,所以,凡是要把握好一个度,那个度就是你的如心,此时此刻,你的心愿在哪,就怎么去做好了。如果真的面对一个贪婪者,你要想办法教化他,让他开悟。
对‘应不愿乎其外’,郑康成的注解,君子‘思不出其位’。思不出其位,源于《周易》,《论语》里面也有。就是你在哪一个位子,就照哪个位子来修持。不出其位。在这里,五种伦常本位,富贵,贫贱,夷狄,患难,都是当时你所处的位。在哪个位置,就按照哪个位置来修持。无论处在怎样的位置,都不忘修持。时刻不离道,就能自得。自得是‘谓所乡不失其道’,乡读向,古时候乡字跟向是同一个字,是方向。你所向的,无论到哪一个环境,或者是无论你在哪一个地位。都不失其道,不要放弃你所修的这个道。君子学道,一方面自己在自修,同时又要教化他人,这就是不失其道。就是修道、行道,是同时的。
从个人财富,社会地位上来理解,素其位而行,就有“素富贵,行乎富贵......”。素富贵,富,指有很多很多的钱财。你创造的财富很多,或者家里财富很多。贵,指的是能在社会上起到较大的影响,有较高的社会地位,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。素富贵,你是富贵之人,你在富贵的地位上。你处在富人,贵人的地位的时候,你就要行乎富贵。怎么个行乎富贵呢?越富贵越要注重道德修养,富贵不要炫富,不要蛮横霸道。用自己的成功经验,提携帮助更多人,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,不要总想着把财富留给子孙后代,时刻关注帮助弱势群体,让他们得到救助,得到温暖。
孔子讲:富而好礼。礼是什么呢?礼的本质就是礼让,把自己多余的,让给别人。你在富有的地位,把自己的财物,要推让给别人、救济别人,你就是富有的人,行乎富者应有之道。
越富贵越要储备良知良能,每做一件事都要守住道德底线,时刻记得利益他人,利益社会,现在好多企业损人利己,甚至以损害人们生命为代价,让人堵心的毒食品,假药,等等,这些人脑子里就一个念头,为了赚钱,反正自己不吃。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利益他人,而是耍小聪明,损人利己。然后,再给自己找个歪曲的理由,美其名曰,无奈。如果你能有正确的认知观念,正己德行,甘愿做个问心无愧的傻瓜,活出自己的精彩,那样的你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你!没有良知良能,所得的富贵也不一定是正路,就算得了富贵,也不能行富贵,连最起码的爱人利人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。怎么能行富贵呢?
富贵不能淫,成就富贵之后,一定要生活检点,不能淫乱。情感上应该更加专一执着,五伦关系应该处理的更好,家庭应该更加温馨和谐幸福。现在好多人发达了,富贵了,就到处拈花惹草,淫乱糜烂,无所不为。家里孩子老婆没管好,出事了;外面养的女人出事了,自己也出事了,接着就是吃牢饭,一时风光,遗臭万年。这都是淫乱糜烂的结果。这样的人领导别人,能服众吗?这样的人即使有能力驾驭一切,富贵也是暂时的,不能长久,大多数可能也没有能力承载富贵。生活规矩,心才能有定力,积淀厚德,才有能力承载富贵。
我们普通人,谈不上富贵,但也有一定的能力。像现在个体户致富的也很多,自己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也能雇佣别人为你做事,这你也要及时行善,员工,周围不及你的人,需要帮助的情况下,你也要及时伸出援手,尽自己所能,帮助人家。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,感受到社会的温度。还是那句话,所有的善举,都不要记回报。现在好多人以经济效益,个人利益,作为自己行为准则,没有仁爱之心,这就不可取,应该以善心,善言善行,为行事准则,在自己能力范围内,及时行善。这样你就得了道了,得道多助失道寡助,得道多助才能最终做大做强。还有,做事赚钱,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,储备良知良能,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,现在食品行业,互害严重,为了赚钱,失去道德底线,自己做的食品,自己不吃,告诉亲戚朋友不吃,你自己都不吃,让别人吃,你良心何在,为了点钱,损了自己的道了,大家都在损道,导致我们现在的食品,光鲜亮丽的背后,都暗藏毒药,业内人士叹息,以后,我们自己就把自己吃了,害死了,人们吃的毒药食品,得病不能治,吃的转基因食品,含避孕药的食品,以后就可能断子绝孙了。经营食品的,三十多岁,就说我们这一代将被毒食品短寿了,还不是每天看着每个食品,被毒药光鲜,无能为力的感慨。希望食品从业者,扪心自己问,这个我自己能不能吃,能吃就给别人吃,不能,就不要拿给别人吃,害人就是害自己,不想自己受害,首先不要害别人,赚该赚的钱,不要太黑心,摸着良心做人做事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,为了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,请凭良心做出每一份放心食品,拜托了!
贵呢?你在政治上,在孔子,就是春秋那个时候,你或者是一国之君,或是在国君朝廷里面,你是大臣、是卿大夫。无论是国君也好,大夫之家的卿大夫也好,就是贵族的地位。现在,政府里面的机关首长,也是贵族地位。你在贵族的地位,你就应该行乎贵族的本分。贵族手握公权力,用好手中的公权力,利益天下苍生,这就是行贵族本分。孔子教人家学道,孔子的教育,就是从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,到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一个系统。最重要的一个原则,就是要利益他人,教育就是要,教一切人都要利益他人,利益天下苍生。利益他人就是成就自己。
掌握公权力的人,时刻记得为人民谋福利,不要处心积虑利用公权力谋私利。现在的公权力大多被私用了,好多财富都掌握在执掌公权力人的妻儿,亲戚朋友,情人手中,公权力私用,或者被私用,是腐败最大的根源。掌握公权力的人,要时刻警醒自己,在动用公权力的时候,一定要为公为民,决不能动私情。公权力不是你自己家的。你没有权利为私情动用她。
《论语》里面讲,惠而不费。你掌握公权力,制定好的政策来利益人民,利益天下苍生。你有财富,你拿财富来救济人。这就叫做素富贵,行乎富贵。
要成就学业道业,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,储备良知良能,放下争名夺利。一颗公心面对自己所学,就一定能够学业道业有成,而且能够更好的利益天下苍生。否则,你学不好,即使在某方面有所成绩,也会因为自己人格偏激,不能利他,而不能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。现在贪腐就是最好的例证,公权力私用,不能利他,陷入贪欲,不能自拔,最终锒铛入狱,一切都是私心惹的祸。
素贫贱,行乎贫贱。贫是没有财富,贫穷。贱是什么呢?贱不是指人格不好,是没有政治地位的人。在古代来讲,他既不是一个卿大夫,也不是国君,当然更不是天子,只是一个普通人。没有任何政治地位,就是贱了,就是不在位的,没有位的人。处在贫贱的地位,那么你怎么样做呢?怎么行乎贫贱呢?你没有钱,没有公权力,你还有自己,你能做好自己,教育好自己的儿女,感染周围的人,做义工,做力所能及的善事。
贫贱不能移。不能移什么呢?不能移的是自己的道,再贫贱道德品质不能丢。守住贫贱。孔子曾经讲,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君子,我们一个读书人,学道的人,可以称为一个君子了。穷要固穷,守住自己的人格,不要变,无论怎么样的贫穷,自己的人格要守住,无论怎么穷求学、修君子之道的心,不能变。力所能及的利他,不能变。不管怎么穷,积累良知良能,寻求改变的正路,不能变。这样的气节,人格,一定要守住。守住这个人格,孜孜不倦的求学、修道,这是行乎贫贱。在贫贱的地位,就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行。那就是说我们一个君子,学道的人,不管环境如何,富贵的环境,我就行乎富贵,贫贱的环境,我就按照贫贱的环境,来学道、来行道。不管自身外界环境如何变化,我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。如果因为穷,为了钱,就做一些有失德行的事情,那就移了,就不能固穷,不能行乎贫贱。
古时候一般读书人,他都不注重营利事业,也没有什么财产,但是他读书,自己有学问、有智慧,他可以用他的言语,劝劝人家往好处去走,这个可以办得到的。用言语,写文章也好,发表演讲也好,这就等于是做了社会教育。你拿这个社会教育,教人家学好、学道,你这就是利益他人了。这也做到了,素贫贱,行乎贫贱,你用你的体力,用你的言语、文章,为社会大众来服务,让人们得到正面的营养。也是值得赞赏的。如果写一些道德沦丧,伤风败俗的文章,污染社会风气,歪曲价值取向,给社会人们带来负面能量,谋取自己的私利,这就不能行乎贫贱。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,人们有更多发表言论展示自己的机会,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,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,给社会人们带来的影响。
素夷狄,行乎夷狄,孔子那个时候,夷狄指的是在中国以外的那些异族人。他们没有受过中国礼乐的教育,与中国的文化不相同。他们没有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,他有他们的风俗习惯。你到了异族,夷狄,外族,那个地区。怎么样行乎夷狄啊!夷狄有夷狄的风俗习惯,你到他那里要入境随俗,随着他的风俗习惯。
孔子那个时候定义,中华文化是什么呢?是从伏羲氏,神农、黄帝、唐尧、虞舜,以至于,夏、商、周三代,到了孔子,这些帝王的教育。这些帝王都是圣人,他们一方面是治国平天下,一方面拿圣人的教育,来教育一般人。我们说的传统文化,传统教育也就是指圣人教育。到异国他乡,入乡随俗是没错,你是中国人,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,接受先王的王道教育,你就是到了夷狄了,也要守住你所受过的王道的教育,不要改变,王道的教育是什么呢?就是前面讲的五伦的道统。五伦的道统,就是要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,朋友讲信用。你到了夷狄,跟他们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,你还是按照五伦道统,去对待一切人,夷狄他一样欢迎你,也许会更加尊重你,向你学习。
中国传统文化讲的,五伦之道,五伦之道是从本性里面发出来的,一颗本心,无比真诚,诚能邀天,诚能感动天地。一颗本心对待夷狄,夷狄能被你的真诚感动,喜欢和你相处。一颗本心对待非人类的动物植物,它也能够被感化。一切生物皆有灵性。有些动物,有些时候,他会比人类更加敏感。比如蚂蚁能感知天气变化,猫头鹰能感知人生死变化,还有我们人类最近的最普通的朋友,狗狗,小狗的故事,好多人都不陌生。还有老虎,虎毒不食子,这些都是本性使然。人是感情比较复杂的动物,只有本性显现的时候,最致诚的时候,万事万物才能亲近你,你才能具备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本领。
古时候有一本书,《列子》里面讲,有个小儿童到水边游玩,水边鸥鸟见到儿童在那里玩,牠也不害怕,天天跟那个儿童玩,儿童也跟那个鸥鸟在一起玩。有一天这个儿童的父亲,叫儿童,你明天到海边,带几只鸥鸟,回来给我玩一玩,我把牠放在笼子里面,每天都可以欣赏,那个小孩子说,这个没有问题,我明天带几只回来就好了,到了第二天,小男孩出来,还没有到水边的时候,那些鸥鸟,通通都飞走了,这是什么原因呢?儿童心里一有,要想把鸥鸟捉回来,带回家关在笼子里面的念头,鸥鸟就知道了。原来儿童没有这个心思,一片真诚心对待鸥鸟,鸥鸟不害怕他,能跟他沟通交流,心里一有变化,鸥鸟知道了,就不能继续沟通了。养花也是一样,如果你每天对着花唱欢快的歌,念经文,花长的就特别好,如果你对她恶语相向,心绪不宁,浮浮躁躁,花就会枯萎,本来长出的花骨朵,也可能不能如期开放,甚至枯萎。
所以说我们用真诚心,可以感动一切人,不但对于人,对于一切的动物都会感化的。中国文化,讲究先王之道就是这样。他就拿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性,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性,对待天地万事万物。根据这个理性来待人的话,到夷狄,你就能够感化夷狄。我们现在丢了中国文化这一根本,学习外来文化,外来的文化讲人权,听起来确实不错,维护个人的权利,但他是有流弊的,讲到极处,个人维护个人的权利,斤斤计较,心胸越来越狭窄,到一定程度,就自私自利,到极处,就没有五伦,没有亲情,夫妻这个基本的家庭,也会因为个人权利,经济利益,摇摇欲坠,连小孩都不愿意生了,没老没少,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了。中国文化讲恕道,处处关怀别人,讲大爱,讲胸怀宽阔,讲利他,越学越开阔,越学人格越健全,越有人情味。这种文化,才能真正感化人家,才能够维持家庭和睦,家庭里没有问题了,社会的风气才能更加淳厚,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。我们现在的现状,道德滑坡,甚至沦丧,就是不讲中国传统文化,只讲西方人权的结果。如果我们拿传统文化教育,来进行社会教育,那改变社会风气,政治风气,相信也是可以实现的。
素患难,行乎患难,人生没有一帆风顺,天灾人祸,困难灾难难免。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与人相处中,发生利害冲突在所难免。言语行为上失当,疏忽,无意伤人,得罪人在所难免。或者你是我们做正人君子所做的事情,妨碍人家利益,遭人家怨恨,也可能遭人家陷害。现在交通工具这样发达,交通事故也多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难了。现在走路看手机,不小心可能就磕一下。不小心遭难了,怎么办,以什么态度面对困难或者灾难。那就要行乎患难。
怎么样行乎患难,面对困难亦或灾难,首先自己要清醒振作,不能颓废。一家人要患难与共。经常听说,夫妻本是同林鸟,大难临头各自飞。这就不是行乎患难。在困难灾难面前,夫妻应该共患难,夫妻同心,其利断金。越是患难,越是坚韧不拔,迎难而上。越是患难,越应该不离不弃。当然,现在好多贪官,职业犯罪,遭难了,你要及时反省,自己为什么到今天这样地步,从自身找原因,不要怨天尤人。不要心存侥幸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。不断正心,回到正确的心路上来,一切才会有正确的答案。如果你不慎遭人陷害,你也不用苦恼怨恨,自己反省自己,问心无愧就好,不管别人怎么样对待你,你自己保持平素修道的心,不要变化,相信人间正道是苍桑,相信终会有一天,你会证到自己的清白。每天修身修心,利用这些清净时光,做些有意义的事情。在困难灾难面前,始终保持一颗坦然的心,面对自己面对困难,正能量满满,相信光明就在眼前。
假如被陷害,患难了,你要反省啊!我真的是哪里对不起人家了,人家来陷害我,是情理之中的。检讨中,如果自己没有对不起人家的地方,也许是过去世有对不起人家,或许陷害过人家,想到这里,自己心里还是很坦然。一个人心里没有怨恨,没有怨天尤人的心理,他就能够自得其乐,也是自得。我们学《中庸》,讲究修养,果然照上面所讲的,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‘不愿乎其外’非常重要,就是不管外在的人事,一切的环境,怎么样的好,怎么样的不好,怎么样的糟,你自己要,不失其道。自己随时都要,保持自己这个道不要失掉,无论处在哪个环境,都要自己保持这个道。不但自己保持这个道,处处还拿这个道,来教化他人,你就是在患难,这个地位,你能保持自己的道,别人认为你的对,也会跟你学习。
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,无入就是无往,入就是到哪里。你无论到哪里,都能安然自得。这句是把前面,做一总结,素富贵,行乎富贵,素贫贱,行乎贫贱。以至于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在富贵的时候,你也自得,在贫贱的时候,你也自得。在夷狄环境的时候,你也自得。就是在患难的时候,你也自得。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,你都能随遇而安,泰然处之,身心不离道,自然能安然自得,自然一切都会光明美好。
自得是什么呢?我们一个人,自修方面,心里时时在道上面,自己心里时时有道的时候。在富贵的时候,你也不怕人家来怎么样,不怕人家来抢你,不怕人家陷害你,你在政治上有地位的人,你也不怕人家,来把你的地位抢去了。在贫贱的时候,你也自得其乐,像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一样,颜回那样,一箪食、一瓢饮,那样贫困的生活,他还不改其乐呢?不改其乐就是自得,自得其乐,对于自修方面来讲。利他方面,教化他人,你在富贵的地位,你做的事情,对别人都有好处,别人得了好处,你自己觉得,啊!我今天又做一椿好事情了。心里也是得到乐趣了,你就是自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