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无忧者,其唯文王乎。以王季为父,以武王为子,父作之,子述之。
孔子说:无忧者,其唯文王乎。文王是殷纣王那个时代,在西边的一个小诸侯国的国君,爵位叫伯,文王的名字叫做昌,西伯昌。武王伐纣成功以后,尊称他的父亲叫做文王。我们人,你说谁没有忧愁的事情啊!任何人都有的,要说无忧的是谁呢?其唯文王乎,唯有文王他是没有忧的。为什么呢?下面就解释了,以王季为父,以武王为子,文王的父亲是王季,文王的儿子是武王。文王、武王都是圣人,父亲有圣人之德,三代人都具备圣人之德。所以,孔子说,文王无忧啊!
我们看看周家的历史,根据《史记》的《周本纪》里记载,周家的始祖,叫做后稷,后稷是在尧帝的时代,做农业方面的官员。到了舜帝的时候,他继续做农业这方面的事情,从后稷传了好几代。传到十二代的时候,有个古公亶父,古公亶父就是《中庸》里面所讲的大王,大王养了三个儿子,大儿子是泰伯,第二个儿子就是虞仲,小儿子就是季历。这三个儿子当中,小儿子季历,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,最得父亲器重,古公亶父认为季历这个人很好,对于周家将来国家的事情,他能够治得很好,能够发展起来。但是依照那个时候的制度,国君的位子要传给长子的,古公亶父有意传位季历,但他没有说出来,可是他的长子泰伯就了解了。
《论语》里面说,长子泰伯后来借着一个理由,向古公亶父请示,他要到南方吴国,现在南方江苏一代。春秋时候,吴国就是现在的江苏。泰伯那个时候,还不叫做吴国,就是在南方。他的第二个儿子虞仲,看见哥哥到南方去了,后来他也离开了,周家那个地方。这样一来就剩下,第三个儿子季历,季历后来就继承古公亶父,国君的位子,季历生的儿子就是昌,后来叫做西伯昌,也就是文王,文王的儿子就是武王,叫做发。我们看王季,这个人是很有道德,也很有才能,古公亶父就看出来了,他将来对于周家国家大事,一定能够把国家大事治得好,能够发展出来,可见古公亶父就是个能够识人,是具备远见卓识的人。古公亶父培养王季,文王以王季为父,传承父德,何等幸运。文王的儿子武王,能够率领天下诸侯,把殷纣王的政权推翻,伐纣成功,而建立了周家的天下。文王有王季那样的父亲,武王这样的儿子,你说他还有什么可忧愁的。
孔子讲:文王可以说是,无忧无虑的一个圣人,因为在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,又有武王这样的儿子,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。具体为什么没有忧虑呢?父作之,子述之。怎么解释呢?郑康成注解说,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,王季是西边一个诸侯国的国君,是有德有位的圣人。王季作为一国君,他也要建立法度。法度是什么呢?就是一切,一切法则、制度,这个法则由圣人制定,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大根大本,要遵照这个法度来治国家,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情。子能述成之,述是什么呢?父亲,圣人在位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度,儿子继位,继续按照父亲制定的法律制度,来实行。述之,就拿周家来讲,王季制立法度,就拿‘礼乐’来做代表,王季制礼作乐之后,王季的儿子文王,就能够按照他父亲王季,所立下来的礼乐制度,来实行。到了文王的儿子武王继位,那就是述成之了。文王继位,继续父亲王季制定的法制,实行,武王接替文王国君的位子之后,又把文王所奉行,王季所建立的法度,来加以完成。这个所谓的完成,就是述成之。
父作之,子述之,父作之就是文王的父亲,制礼作乐立下法度,他是作。文王根据父亲,所制的法度来奉行,那叫‘述之’。到了武王,继续来奉行这个礼乐,不但奉行礼乐,而且能够推翻,殷纣王那个暴虐的政权,建立周家的天下,这就是成之,到了文王的儿子武王,就是加以述成之。周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从诸侯国到周家天下,取得这样的成就,靠的是什么呢?不是强权暴虐,靠祖祖辈辈传承的礼乐制度,也就是周家文化,说到底就是道德,周家得天下靠的是德啊!倘若周家没有那样的厚德,周文王举兵也不会有人响应,自然不会有周家天下,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,纣王失道,失了天下,武王得道,得了天下,得民心者得天下,靠什么得民心,靠的是厚德啊!厚德载物啊!周家祖祖辈辈积累厚德,传承厚德,才具备了从诸侯国,到拥有周家天下的承载能力。古公亶父、季历、文王、武王,经历四代人共同努力,从诸侯国,发展成周家天下。周家天下的形成靠的是什么,靠的是厚德啊!祖祖辈辈积累厚德,才承载起周家天下。武王伐纣成功,可不是全靠武力那么简单,他依靠的也是周家的厚德,才得到各诸侯国的响应。权利,财富都是一样,要有厚德承载。我们常说,富不过三代,现实生活中,多是这样,为什么呢?就是积累财富的同时,没有注重,积累德行,所以,不能做到祖祖辈辈,承载权利财富。所以,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,不要忘记德行的积累。德是权财名利的命根,没有德行这一根基做支撑,权利财富名利这个高楼大厦,最终会坍塌。必须有德才兼备的人才,才能得以支撑保全。大家小家都是一样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啊!
在殷纣王时代,文王还是西伯昌的时候,曾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,在羑里囚禁期间,他演算了卦爻,后来又在每个卦下边,用文字做了解释。每一卦都有爻,爻下边的文字说明,是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。自从文王、周公两位圣人开始,八卦,六十四卦,才有文字解释,文王周公用文字解释以后,把六十四卦又重新排序,所以叫做周易,周家的周易。我们现在研究的就是周易,在周易之前,没有文字说明,就是符号,一般人对符号哲学,看不懂,周公做了文字说明,这叫系辞。有了系辞以后,一般人还是看不懂,到了孔子,在孔子以前,不管是有文字,没有文字,只有圣人才看得懂,自从伏羲氏划卦以后,历代在位帝王,都是圣人,都是圣圣相传,他们看得懂,所以有连山易,归藏易,周易,一直到孔子的时候,孔子研究卦爻,以及系辞之后,作了十篇文章,叫做十翼,有十翼解释这些卦,以及文王,周公的系辞之后,孔子那些弟子,可以看得懂,孔子一方面做十翼,一方面亲自教他的学生,到后来凭孔子的十翼,再经过孔子的弟子,写出注解,一般人才可以研究了,这是周易的来源。我们知道易经是众经之首,周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,文王、周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,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,做出巨大贡献。中国传统文化,说到底就是一个德,教人修德啊!所以,周家能够能做出这样的成就,仰赖的是一个德啊!
周家祖父、父亲、儿子,三代,能够作之、述之、成就之。把圣人治理国家,以至于平定天下,这一椿大事情,做的尽善尽美。有这样的成就,靠的是厚德的承载啊!孔子说,文王无忧,是因为周家祖辈,文王的父亲,很好的传教了厚德,文王把厚德发扬光大,又有武王这样的儿子述成之,文王何忧之有啊!无忧啊!因为三代人都很好的传承了厚德,具备承载天下的能力,所以,无忧啊!这在历史上很少见啊!周家以前,殷朝,殷朝以前夏朝,夏朝以前,尧舜,尧舜都是圣人,尧的儿子丹朱,就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。舜的儿子商均,也不行。尧舜这两位大圣人,他们的儿子,都不能够做到,‘父作之,子述之’。可见得周家文王三代,能够作之,述之,述成之,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。孔子说,文王无忧,因为文王能做到。
周家天下是靠厚德的积累,得来的,远的从后稷说,后稷也是了不起的人,他能够教一般人,种植五谷,做这些农作、从事农业,这个道德,这个功德也是了不起的。从后稷一直到古公亶父,周家这个德,一代一代积下来的,积攒道德,特别是古公亶父,古公亶父认识人,他的三个儿子都是有道德的人。三儿子季历,最德才兼备。深得古公亶父器重。长子泰伯,他能够很轻易地,就把国家让出去吗?他能够不动声色地,离开他的父亲,跑到南方去,主动放弃皇位之争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。二儿子,也离开父亲,放弃继承。他们都很了不起,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,做不到啊!三儿子季历,就是王季,从王季到文王、到武王,祖父到孙子这三代,都是有德有位的圣人。这样的厚德相承,累积起来,得来周家的天下,周家天下不是靠武功得来的,是靠祖祖辈辈,积累的厚德得来的。
前面讲的‘受命’,受什么呢?受的‘天命’,这个天命是从哪里来,天命是从道德来的,道德从哪里培养啊,从学习工作中,社会实践中,培养啊!就像,大王、王季、文王,以至于武王,他们是办政治的人,他们没有为自己,是为天下人来办事情。大公私地来办政治,这样的办政治,就是积德累功,一天一天修德修身,一件事一件事的积累德行,这些善行善事累积成功德,才成为圣人。周家得天下,那是祖祖辈辈,积功累德,才得以受命。像我们现在掌握公权力,就腐败,做什么事,都急功近利,损人利己,那就不是在积累功德,在减损德行,还有,百姓互害,这样的行为都是在减损德行,祖祖辈辈都很难在某一领域,有所成就,即使一时辉煌,不能长久。我们拼命的累积物质财富,自己因为失去底线,不能善终,或者发现自己养了个败家子,忙了一辈子,这样的结果,为啥,大多数人,自己不能做到积德累功,祖祖辈辈更难,成就一番事业,守住一份家业,更不容易,所以,要成就一番事业,守住一片天空,首先就是要修德,靠积累德行,累积起来的事业,那是坚不可摧的。
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,人们都想着能够青春永驻,福寿绵长,希望自家事业千秋万代,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。这样的愿望没错,要实现这样的愿望,就要靠修德,同时能力加强,后继有人啊!王季,文王,武王,都是积累厚德,有远见卓识的人,而且是能力,执行力相当强的人,我们后人学习他们,不断的丰满自己,健全自己的人格,激发自己的创造力,强大自己综合能力,积累自己的厚德,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,这样自己有能力,有德行,子孙后代有能力,有德行,那我们几乎就没有后顾之忧了。最重要的我们通过学习继承传统文化,知道怎样让自己无忧的途径,那就是修德,如果能够德才兼备,世代传承,我们就能够无忧,中华民族就能够无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