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公成文武之德

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武之德,追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。斯礼也,达乎诸侯大夫及士、庶人。父为大夫,子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父为士,子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期之丧,达乎大夫。三年之丧,达乎天子。父母之丧,无贵贱一也。

周武王姬发,武王出生在殷朝殷纣王的父亲叫帝乙,那个年代,卒于前1043年,姬姓,名发(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) ,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,岐周(今陕西岐山)人,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,在位15年。其正妻为邑姜。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,姬发继位,号为武王,沿用"受命"年号。武王继位后,继承父志,重用太公望、周公旦、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,周国日益强盛。受命十一年(约前1046年),武王联合庸、蜀、羌、髳卢、彭、濮等部族,进攻商纣行在朝歌,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,是为牧野之战。殷商大败,纣王自焚于鹿台,殷商灭亡。周王朝建立,定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西南)。武王克殷三年后(约前1043年),周武王驾崩,时年四十五岁(一作五十四岁),葬于周陵,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。

周公,姬姓,名旦,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弟弟,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,并制作礼乐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为上公,故称周公。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“元圣”和儒学先驱。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《尚书·大传》概括为:“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。”周公摄政七年,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,完善了宗法制度、分封制、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。周公七年归政成王,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,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,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,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,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。贾谊评价周公:孔子之前,黄帝之后,于中国有大关系者,周公一人而已。为什么呢?文王被囚羑里,演绎周易,写了卦辞,周公写了爻辞,我们知道易经是众经之首,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。文王周公第一次对易经做了文字解释。为后来孔子研究易经打下基础。文王周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是有巨大贡献的。

武王末受命,郑康成解释,末,当老字讲,到老的时候才受命。武王受命,武王受谁的命,天之命,讨伐商纣。说明讨伐商纣是民心所向,对武王来说,是天命所归。伐纣成功建立周朝,才有天子之位。伐纣成功三年后,武王去世,也就是说武王得天子之位,没多久就去世了,所以,这里讲武王末受命。

周公成文武之德,追王大王、王季。武王到老年受天命,伐纣成功三年后,他就去世了。武王的儿子周成王,继承他天子的位子,但是成王年纪小,由周公代理成王来治理天下,就是由周公摄政。周公摄政也是继续,文王、武王这种德业,就是成文武之德。

追王大王、王季。所谓追王是什么呢?大王原来是,在西方一个小国家的国君,王季也是如此,文王也是如此,这三人都不是周天子,这个王的称谓是周公追加的,大王前面加个王字,王季原来是季历,现在加个王字是王季,那么文王原来是昌,名字叫昌,后来叫做文王。追王的那个王当动词讲,就是后来追加上,这里追王只讲大王、王季,因为文王,死了没有多久,武王伐纣就成功了。实际上大王、王季、文王都是追王。

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,大王、王季、文王都追为王,都叫做王。那个时候三代天子都称为王,这跟后来不相同的。后来比如说,汉朝以后,刘邦建立汉朝以后,他把他的子弟封了很多王,后代这个王跟三代那个王,不相同的,三代天子才称王的。这个时候,武王成功以后,周公继续代理天子,所以他追赠大王、王季为王,为天子,至于说先公呢?先公就是指,大王以前的祖先,一直到周家的始祖后稷,这些先祖都叫做先公。用天子的礼节,来祭祀这些先公,就不必追王了。祀先公以天子之礼。为什么呢?就是后面讲的,斯礼也,达乎诸侯、大夫及士、庶人。

斯礼就是此礼。就是周家以天子的礼,祭祀他历代的祖先,这个礼。这样的礼制达乎诸侯,一直通达到,达就是到达的意思,一直到达什么呢?诸侯、大夫、士、庶人。这个礼制怎么普及到百姓的呢?下面解释,按照这两种,一个是爵位,一个是禄位,按照这两个办法来祭祀祖先的。下面就举例说明,‘父为大夫,子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’父亲做卿大夫,他的儿子做一个士,士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,这怎么葬法子呢?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在丧葬的时候,父亲刚死了,就要办理丧事情,丧礼之中有葬就是埋葬。葬礼的时候,就用死者,用父亲他是大夫,就是大夫之礼,来办理丧葬的事情。丧事、丧葬事情办完,以后定期的祭祀。在祭祀的时候,就用儿子的禄位了,他的俸禄,做到什么官位,就以他的官位那个礼来祭祀。这个礼就是周家的天下,周公制定的礼,对丧葬祭祀的规定。

如果是父为士,子为大夫,父亲是一个读书人,是一个士人。而他的儿子做了卿大夫了,那么父亲死的时候,以士礼,来办理丧葬的事情。办理丧葬事情完了以后,就是定时在祭祀了。‘父为大夫,子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父为士,子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’。所以,祭呢?就用大夫之礼,来办理祭祀了。这个礼为什么呢?在葬礼的时候,以死者为主。在祭祀的时候,以主祭为主。祭祀的时候子是主祭人,既是子是主祭人,那就用儿子的爵位,他是什么职位,就以他的职位的礼节,来行礼。这就说明了,周公成文武之德,以周天子之礼,来祭祀大王以上的历代先公,大王以上的历代先公,不是天子,是一个小国的诸侯。这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,以主祭人的身份,主祭人的身分是天子了,就用天子之礼,来祭祀他历代的祖宗。这种制度,一直贯彻到,天下各国的诸侯,卿大夫、士,还有普通的民众。庶人,就是普通的民众,庶当众字讲。

期之丧,达乎大夫,期是一年,守丧期一年。丧服有五服,五服最重的是斩衰,就是现在孝子穿的麻衣,麻衣就是披起来,也不要连缀起来,那叫斩衰。斩衰次一等的叫齐衰,那个麻衣可以把它缝起来,缝成一个衣服的形状。齐衰下面叫大功,大功下面小功,第五个叫缌麻,缌麻就是很精细的麻做的衣服,这是五种丧服。‘期年之丧,达乎大夫’,一年的丧期,大夫可以降为大功的丧服,这是就旁系的亲属来讲的。直系的亲属不能这样办的,直系的亲属,他就按照该穿什么样的丧服,就穿什么丧服。三年之丧怎么样呢?三年之丧是重要的丧了,是父母之丧,达乎天子。三年之丧,就是天子父母死了,他也要守孝三年。父母之丧,无贵贱一也,你天子也好,诸侯、卿大夫,以至于一般民众,不问是贵是贱,无贵贱是不问、不管,不管是贵是贱,一律地要遵守三年之丧。这也是对父母之恩的一种报答,尽孝道,报答根本。

周公制定这种礼制,并且推广到百姓,有什么意义呢?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武之德,制礼作乐,完成这个礼乐制度,不但是周天子,周家本身要这样遵守,而且要把这个礼乐制度,推及到下面,‘达乎诸侯、大夫及士、庶人’,推及到天下。周公做代理天子,追赠祖父、父亲,为王,历代的祖宗用天子礼来祭祀,这是报答根本,尽了孝道了。周天子也要把这个孝道推广到庶人,丧葬之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周家这样尽孝道,周天子也把尽孝,报答根本的这种孝道,推广到天下的各国诸侯、大夫,以至于一般读书人,一般民众。中国传统文化,讲孝道,报答祖宗不要忘记根本,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,有这个根本来办政治,他是实行仁政的,为什么呢?他不实行仁政的话,就对不起祖宗。因此有这种文化,不管是做天子也好、做诸侯也好,甚至于在国家做一个公务员,都要大公无私地,来为民众办事情。孔子讲的政治学,就是从孝道开发出来的。这个孝道作为文化的根本,开发出来以后,从西周到东周、春秋、战国,一直到汉朝,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,都是讲这个孝道。

现在祭祀的方式改变了,祭祀礼还是不能丢啊!祭祀追忆先祖,珍惜眼前人,继承先祖遗志,完成遗愿。对于我们祭祀人本身来讲,是个寻根植根的过程。心中有根,人才踏实。所以,经常探祖寻根,对于自己的心灵,绝对是个很好的安慰,和激励。

我们现在一般是注重,西方的政治学,但是你真正的要讲政治,要教人家学政治,要把中国政治做好,这个根本不要放弃了,必得要从这个根本上来学。办政治一方面要把握孝道这一根本,另一方面你还要把这个放在教育上面,用孝道来教育天下人。唯有这样办政治,政治教育,才能真正地治得好天下。

这一章是赞美,文王、武王以至于周公这种的道德,他的这种道德就是从孝道,发出来的。孝道从哪里来的啊,孝道就是从个人本性上发出来的。我们学中庸,子思在这里举出孔子赞美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这些道德,就是教我们学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所注重的孝道。我们从孝道学起,一点一滴的学,慢慢的会练就一颗大爱之心,以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好,都会考虑对天下人都有益处。如果你学圣人,你就这样从这里开始学,从孝悌之道开始学,去掉私心,私利,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,慢慢的学会利益天下苍生,学会为天下人来谋求福利,纯粹是利他的,不是利益自己,这样学你就能够学成为圣人,实现人生最大的社会价值,重要的意义就在此处。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