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存,则其政举;人亡,则其政息。

哀公问政,子日: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其人存,则其政举。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

哀公是鲁国的君主,鲁哀公,哀公是他的谥号。问政,就是问孔子办政治的这些道理,怎么样把国家的政治办好。哀公为什么来向孔子问政呢?因为在那个时候,鲁国国君没有什么权力了,国君君主的权力,掌握在三家卿大夫手里。这三家卿大夫就是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这三家。这三家掌握了鲁国的政权,鲁哀公要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。所以他就问政于孔子,怎么样把这个现实,改善过来。孔子对于鲁国当时候的情况,了解得很透彻,他知道鲁哀公的处境,可以说是想要振作也振作不起来。再说鲁哀公本人,他也不是一个很能干的国君,他自己也不行。这一篇孔子在问答中,就把一般办政治的,也就是治理国家的,一个重要的原则以及方法,告诉他。

至于鲁国当时实际的政治,孔子不便替他建议。孔子讲的政治的原理,以及办政治的一些原则跟方法。虽然是对鲁哀公说的,实际上从孔子那个时代,一直到清朝,以至于现在,真正想办好政治,真正自己要学圣人的话,就必须按照孔子讲的这个道理去做。孔子的言语,它是一体万用的,这里虽然讲的是办政治的道理,由政治可以推到其它,一切的事业方面,都离不开这个原理。所以我们学习要了解圣人的真意,懂得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不管是从事政治,或是其它的行业,我们都能用得上,也都能够帮助我们学做圣人。也都是教我们,真正地把我们自己的能力,贡献给这个社会,这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。

鲁哀公问孔子,关于治国的政治,用什么办法?孔子就说了,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文武之政,文是周文王,武是周武王。孔子这个时候,是东周还是周家,周天子已经衰微了。西周周武王伐纣的那个时候,是最盛的时候。为什么那个时候,周家的政治最盛呢?周文王、周武王,都是圣人,文王还是西伯昌的时候,三分天下有其二,把殷纣王的天下分做三分,有三分之二的诸侯,都倾向于周文王,对他有向心力、来拥护他了。可见他的政治、道德,都很有感召力,感染力,可以说是非常兴盛的。

武王伐纣成功之后,不久就去世了,他去世之后,由武王的弟弟,也是文王的儿子周公旦,就是孔子最崇敬的圣人周公。周公一方面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,代理天子的政治;一方面,周公自己,制礼作乐,制定天子的礼,制作音乐,礼乐就是在周公完成的。这里的文武之政,就包括周公在内。古时候没有书本,把文字刻在木板上面,或者竹片子上面。木头削成木板叫做方。竹片子把它削平了,在上面刻字,跟木板一样的,叫做策。方策就是刻了文字的木板竹片。就等于后代发明的书籍,是一样的。文王武王周公就把他们办政治的道理,礼乐制度,等等,记录在木板竹片上面,叫布在方策。

孔子告诉他,文王武王,办理政治的那些为政之道,都刻在、记载在木板、竹片上面。布是布列,就等于是记载在书里面。想想孔子为什么对鲁哀公讲这个话呢?意思就是说,办政治办得最好,就周家来讲,周家的政治最尽善尽美的,就是文王、武王,谁能比得上他好啊!他那样好的办政治的道理,都记在书本子上面。那后辈继承的又怎样呢?话锋一转。

其人存,则其政举。其人亡,则其息’。举是发展的意思。政治能够发扬了,能够发展起来,就是政治办得很好。息,这个字有很多讲法,在这里当消灭的灭字讲。息跟举这两个字是相对的,举是兴起来,兴盛的兴,息是消灭掉了,政治它是怎么能够兴盛起来,政治又是怎么消灭掉的。孔子认为,治理好国家,不是政治制度,法律规范,国家的政策制定的好,国家就能治理的很好,这不是重点。重要处是在办政治的这个人。有好人、贤能的人来办政治,这个政治就能够兴盛起来,这就是政举。不好的人,既没有好的品德,又没有什么才能,就是不是贤能的人,他来办政治,一办政治就坏了,这就是政息。文武之政那样好的政治,写在书本子上面,大家都看得到的。可是呢?文、武不在了,到现在没有贤能的人了,如果文武还在,或者像文武这样的贤能的人还在,那么东周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子。鲁国现在这个状况,周天子东周不是鲁国,各国还是周天子的天下。但是各国的诸侯,都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了,所以天子,也只是有名无实的天子,这还不算是政息吗?

假如周文王、周武王活到那个时候,在孔子那个时代。那没问题,人存则政举啊,这个政治一定好,跟西周那个时候的政治,完全一样,不会衰败下去的。可惜人亡了,现在找,文王、武王到哪里去找啊。找不到,找不到那样的人,你说谈为政之道,那是空谈啊!就跟后代孔子以后,中国的历史上,到了战国时候更坏,战国以后,由秦始皇把它统一了,秦始皇的暴政当然坏了。到后来是,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历代,当然也有不少是明君,明君以外也有昏君,凡是到后代亡国的时候,那个亡国之君,跟鲁哀公差不多,甚至于还比不上鲁哀公。

国家政治的一切典章制度得需要有人来执行,有好的典章制度,还要有好人执行。现在,哪一个国家都有国家的宪法,都有这个国家自己所创办的、所推行的,国家的政治制度。关键要看一个人,办政治的人。孔夫子在这里讲的这个人,就是圣人。圣人是完全不为自己,而是为天下人,是大公无私的来办政治,所以他一办就好。就像文、武那个时候,文王做西伯昌的时候,殷纣王荒淫无道,那个政治,天下苍生民不聊生。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之后,天下的局面很快就转变了。殷朝没有那样的人,政治就熄灭了,周武王建立周朝重新兴盛起来。

人存,则其政举,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这两句话,一直到后世,别说是圣人了,就是贤人,想学圣人那些贤人,那个君子做天子,他都要念念不忘,要背诵这两句话。他自己有了天子之位的时候,他要把这两句话,好好记在心里面。自己在天子之位的时候,警醒自己,按照圣人所讲的道理办政治,另外他要培植人才,培植继承人,发现人才,选拔人才,来办政治。

所以在历代的天子、诸侯,中国的政治,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,就没有各国的国君了。虽然没有国君,天子他的家族,他封的那些大臣,这些人他都要培植他的子弟,做一个贤能的人。以贤能的人来办政治,才能够继续地把政治办好。中国历代的明君都是这样,受到孔夫子这两句话的教化之后,他都知道这么做,所以真正的政治人物、政治学,一方面自己要这么做,再一方面要培植,一个贤能的人,继承这种事业。所以中国这几千年以来,尽管还有一些暴虐之君,但是明君还是很多,因此中国的政治,还是相当的稳定。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