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礼所生也。
亲亲之杀,这个杀读晒,晒太阳的晒。这个杀字,当减字讲、当衰字讲。古时候讲礼,丧服的五服,五种丧服。父母之丧最重的是斩衰,孝子穿的麻衣,孝服,边缝都不要缝,叫斩衰。次一等的叫齐衰,齐衰就是穿的麻衣,可以把它缝起来,缝成一个长袍子那一种形状,质料还是麻的,那叫齐衰。齐衰以下,有大功、有小功、有缌麻,一共有五种丧服五等。亲亲之杀,你对待父母是这样的亲亲,怎么样关心自己的父母,怎么样孝顺自己的父母。你家庭里还有长辈,父母的兄弟,那是你的伯伯、叔叔,伯母、叔母。家族以外的,社会上跟你父母年龄相等的,你要称呼他老伯,你就不能够,拿对自己父母那样的孝道,来对待他们,这就有差等了,有相差有等次了,这就跟穿的丧服一样的,自己父母之丧穿的丧服,跟伯伯叔叔去世,做侄儿的丧服,就不能够同等。
所以父母亲、伯伯、叔叔、兄弟、朋友等等,一层一层的‘杀’,就是一层一层地减轻。前面讲‘亲亲为大’,对待父母这个最重。这里讲‘亲亲之杀’,它是有差别的。讲孝道,为什么一定要讲‘亲亲’呢?这是根本。每一个人的儿女都这样,尽到孝道,天下所有的儿女,都对父母这样尽孝,换句话说,天下的父母,都能得到儿女这样孝顺的话,那人人都好,家家都能够和乐幸福啊!家家幸福,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啊!圣人的教育就是,希望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,社会和谐,国泰民安。
尊贤之等,一个国家用人要尊贤,尊贤也要分出等次来。分什么等次呢?贤是一个基本,做国君的人,要用臣子,基本的条件是一个贤人。但是贤人的程度不相等,他的能力也不相等。比如说,朝廷里,要用贤人做宰相,宰相以下朝廷一般的臣子,这个也是要贤人,但是,他们有的能力很强,有的虽然是品德好,他的能力比较弱一点,这就分出等次来了。机关单位用人首先应该选贤,还要根据个人能力,擅长技能,综合考量,担任不同的职位,官职也有高低。不管职位高低,只要是品德好,我们都要尊敬。这就是尊贤为大。按照个人的才能,大才大用,小才小用。倘若,大才小用,或者小才大用,都不行,都坏事情。所以,还要知道‘尊贤之等’,要分出等次出来。
有‘亲亲之杀’,有‘尊贤之等’,怎么体现出来呢?那就要讲礼了。亲亲、尊敬都要靠礼来辨别。《礼记》开头的一篇,叫做《曲礼》,《曲礼》里面就讲到,‘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’。道是最高的,我们讲的中庸之道,学圣人,就要明了这个道。道次一等是德,德再次一等讲仁,仁下面就讲义,道德仁义,这个都好,你学圣人必得学道德仁义。但是有一个条件,学道德仁义不懂礼不成啊!你不从礼上面开始来学的话,道德仁义学不成的。礼是什么呢?礼是讲规矩,讲秩序。比如,‘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’,对于自己的父母,怎么样尽到孝道。对待伯父、叔父、他人的父母,这就有所辨别了,不能一律的,这种没有等次,你学不好啊!尊贤也是如此,所以这是礼所生也,礼就是因为这样,亲亲、尊贤必需礼才能辨别。没有这个礼的话,尊贤、亲亲,都没办法成立了。
儒家这个思想,就是‘推己及人’。从自己的至亲往外推,由亲及疏,往外推。从道德仁义到,礼所生也。一点一点,一层一层,剖析出来,结合现实生活中,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,教我们学习处理方法。我们人类整体是个参差不齐的社会群体,个人思维理解领悟能力不同,知识技能不同,社会地位也就不同。社会上群体要生活的更好,就需要讲礼,讲规矩,讲秩序,讲道德,讲法律。生活越有秩序,我们的幸福感越强,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,就越好。更有利于实现人生最大社会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