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大臣则不眩。
治国、平天下,要用大臣子。好的大臣,一定是一个有才能,又有品德,贤能的人。他来替你办事,定能办的有条有理,不会乱,更不会错误。这叫不眩。眩同炫,炫耀,眼花,看不清楚,迷惑,迷乱。做君主的怎么对待大臣呢?注重一个‘敬’字。比如你认准一个贤能人,想让他做你的大臣,就要恭恭敬敬的把他请来。平常对待大臣,也要敬重,敬重他的专业技能,专业策略。国君立志治国平天下,就需要选贤敬贤。需要志同道合的,贤能的大臣,和一大批贤能群臣,共同努力,才可能把国家天下治理的很好。如果大家都以利益天下苍生为己任,大家都不徇私,那么,这政治办起来,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,真正利益天下苍生。你做君主的要尊敬他们,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,充分发挥所长,造福百姓。他发掘所有的潜能,来帮你办事。这样君臣一心为公为民,所有的事情,都会有条不紊健康的运行,百姓自然会幸福满满。
这里孔子借着答复鲁哀公问政的问题,讲为政之道。孔夫子讲了,为政之道的一个重要的原则,就是用圣人之道办政治。一边修养圣人之道,一边办政治。借助办政治修养圣人之道,用圣人之道治理天下,更好的利益大众,利益天下苍生。我们知道学习修养圣人之道,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怎么学习修养?我们知道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,光学习理论是没办法成就圣人的。学圣人最好的实践办法,就是办政治,用圣人的办法办政治应该是最理想的政治。孔夫子认为,办政治是学圣人必需经过的,一个学习的过程。办政治需要大批贤能,国家一方面选贤用贤,一方面还要培养贤能。这就需要大家修身,学圣人,在学习实践中,培养贤能,选拔贤能。你要学圣人,要开发自己的本性,就要破除自私心,不能自私自利啊!面对公权力能够一心为公,就近乎圣贤了。私欲太重就障碍了本性,本性就不能显现了。就像现在好多人,手握公权力,私心私欲膨胀,结果就是公权力私用。你办政治,一方面学圣人,一方面又自私自利,你本性绝对开发不出来。不能放下私心私欲,圣人也学不成,政治也办不好。这样学出来的人,是伪君子,很可怕的。
孔子讲为政之道,就是借着办政治,开发自己本性,开发本性,成就圣人了以后,还是回过头来,仍然替天下人办政治,谋求福利。这是孔夫子讲的政治哲学,最重要的一个原则,一个道理。凡是办政治的人,最理想的是圣人,像尧、舜,周公,这些都是圣人了。没有到圣人地位他是贤人,贤人他也知道办政治的意义在哪里。办政治最理想的是官员一起修养圣人之道,国君大臣带动群臣,全民,一起修身。大家互敬互爱,一心为公为民。官员修身带动百姓一起修身,整个国民素质就会大大提高,社会风气良好,腐败互害也就没有了,整个国民道德水平都会有所提高。如果国君不修身,自然就不能做到敬大臣。聘请贤能的大臣,把人家当做一个佣人看待,我请来的,你是我的臣子,你什么事情都要听我的,那贤臣就不会为你所用。小人他为了做官,他可以买你这个帐。贤能的大臣,他不买你这个帐,你要是对他不尊敬,他便拂袖而去了。他认为你这个人不是一个贤人,不是一个明君,他不肯跟你办事情。
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。
体群臣,体是体验,群臣是什么呢?群臣就是在大臣以下的,一般的臣子,群是群众,一般的小臣子。大臣是掌理国家,一个部门的领导人,就拿周朝来讲,周天子,有一部《周礼》,《周礼》设的有天官、地官,春、夏、秋、冬,春有春官,夏有夏官,一共叫做六官。大臣就是设的各官的,领导一个部门的一个大臣,那么群臣呢?在大臣之下各部门之内,一般的臣子。这个一般的臣子,你要体验他,体验是什么呢?他办事的能力有多少,就是量材适用,你对他不能求全责备,就是偶尔犯了一些过失,你也能够体谅他,这叫体群臣。你能够体恤、体谅,你要站在群臣的立场,替群臣来着想。则士之报礼重。士之报礼重,士就是普通的官员,就是群臣,他们会回报你,会更加努力工作,来报答你。你对他有一分的体恤,他可能会回报你十分的报答,报的礼重。这里说的礼重,可不是钱财回报,是指努力工作,成绩的回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