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

黄帝内经

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,它比较全面的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,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,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,基本上都是在《黄帝内经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《黄帝内经》尊之为‘医家之宗’。《黄帝内经》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,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。

现存的《黄帝内经》,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,每部分八十一篇,合计一百六十二篇。张仲景写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时曾用过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,辑录了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的全部文字。《灵枢》历史上一直以《九卷》之名流传,后晋人皇甫谧撰《针灸甲乙经》称其为《针经》,至唐代王冰将其改名为《灵枢》。宋朝史崧以“家藏旧本《灵枢》九卷”,“参对诸书”整理成《灵枢》的定本,称为《黄帝内经灵枢经》,流传至今。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》是《灵枢》最早的注释本。把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合编著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《类经》。

《黄帝内经》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,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,主要理论观点有:1.阴阳五行学说。2.藏象学说。3.天人合一思想。4.形神统一观。5.独特的生命观。这几点下次分别阐述。这里不再赘述。

责任编辑:徐贵儒

分享 :